太湖鱼类抑藻生态放流项目昨在锡验收 效果显著
昨在锡举行的2014年太湖治理专项省级统筹项目——太湖鱼类抑藻生态放流项目验收会传出喜讯:通过科研攻关,太湖放流鱼数量和存活率大大提高,去年7月至上月底在抑藻区放流了1.3亿多尾鲢鳙苗种,预计至8月底鲢鱼、鳙鱼可达2.6万余吨,比去年增加1.6万吨,预计可消化蓝藻约120万吨。
市水产研究所专家介绍,鲢鱼、鳙鱼是滤食性鱼类,即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而蓝藻就是它们的“液体面包”。据悉,这类鱼每生长一公斤,可消化藻类约60公斤。近几年来,太湖水域每年都要放流鱼苗以净化水质,但也就约1百万斤、近千万尾。之前这些鱼苗多向外地水产养殖场采购,由于量大,采购较困难,再加上路途远,成活率不高。去年,太湖渔管办联合市水产研究所等开展育苗项目。经过科研攻关,由鱼卵育成的第一批鱼苗由普通的1克左右提高到2至3克左右,第二批育成的鱼苗则已达50克左右。鱼苗越大,存活率就越高。而在太湖中项目实施的控藻区,这些小鱼苗能在人工管护下及营养丰富的湖水中安全生长,避免被大鱼吃掉等危险。
10点50分,两名渔民用渔网网住湖水里的鱼苗并拉上船,专家将鱼苗倒入竹篮,放上电子秤……“一斤有30尾,说明生长良好,达到预期效果。”专家称量后说。这些苗种去年7月30日投放时一斤有300-400尾。
而在项目实施的另一控藻区——竺山湖、乌龟山水域,鱼苗则采用固定式网箱养殖,网箱达2000只。“研究结果表明,鲢、鳙鱼比其他鱼能更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叶绿素含量和藻类生物量,这2.6万吨鱼除了消化藻类,还能带走水体中的氮897.22吨,磷202.10吨,碳3119.43吨。”一名水产专家说。
也有市民提出种种疑问,如放流鱼数量增加后会不会影响太湖生态平衡,鲢、鳙等滤食性鱼只靠“吃水”冬季能长好吗等等。水产专家表示,太湖水域广阔,生物资源丰富,增加这些鱼能更好地净化水质,不会导致水生态问题。而生长中的蓝藻是鱼类的食物,只要有光、有氧气,蓝藻就能生长,所以即便是冬天,这类鱼在太湖中也有足够的食物。人们吃了这类以藻为食的鱼后并不会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