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经济”鼓起“两栖”农民“钱袋子”
目前,射阳县农村部分农民在农闲时巧赚外快,发展多种经营,身份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里的一种时尚。日前,记者对部分镇区的“两栖”农民进行采访。
进城干起泥水匠
春节过后,新坍镇横港村二组胡建刚放下田里的活,“摇身一变”干起了瓦工,帮助人家贴地板砖。他每天早出晚归,平均一天能挣200元。胡建刚掐指一算,从过年到现在光打工的收入就有4000多元。
胡建刚说,他家只有六、七亩田,水稻、玉米、小麦样样种,由于这些农作物集中在春秋两季种植,因此加起来大半年时间都没事干。再说光靠这六七亩田一年也就万把元的收入,胡建刚便跟随村里的人当起了瓦工。近年来,随着我县新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设了很多居民小区,对瓦工、木工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工钱也跟着涨了不少。
“三年前一天才五六十元,现在翻了几倍,一天能挣两百多元呢!”胡建刚谈到当瓦工的经历,颇为自豪。他认为,挣钱路子多,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节后到水稻播种前,这期间能干3个多月。等到水稻栽下到稻子成熟这段时间,田间管理由妻子负责,我又可以干上三、四个月。等到稻子收割进仓,麦子播种进田,到春节前这段时间大约有三个多月。”胡建刚告诉记者,仅瓦工这一项,他一年的收入就达3万元。
摇身变成经纪人
“我一到农闲时候,便开着家里的农用小三轮出去收收粮食、棉花什么的。”家住海河镇新运村三组的别恒道对记者说。
农闲时,田里的农活不多了,别恒道就开着三轮车走村串户,做起农民经纪人,专门收购棉花和粮食,贩卖给轧花厂和粮食加工企业。到6月份,小麦、大豆上市时节,别恒道就忙着挨家挨户收购粮食。
“不多,每天也就收万把斤。”别恒道谦虚地告诉记者,收购粮食一年也能挣个两三万。等到9、10月份棉花上市的时候,别恒道又赶着趟儿收购起了棉花,“多的时候一天能收五六千斤。”别恒道说,收棉花每年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效益好时可以挣三五万元。
“洗脚离田”进企业
“我老公跟着亲戚去苏南打工了,一年下来,除去吃用开支,也就挣个3万多元。我在家种了4亩多田,眼看儿子一天天大了,用钱的地方多了。于是我便利用农闲来到这里打工,挣点外快。”在海通镇平宇服饰打工的于得凤对记者说。
于得凤是海通镇团塘村三组居民,她在打理好自家田地的同时,也当起了“两栖农民”。农闲时,她便到离家不远的服装加工企业上班,一天的收入也有八九十元,一年下来轻轻松松可挣1万多元。
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大多招聘的是附近村子里的妇女。农忙时,这些工人们纷纷下田地干农活,等到农闲了,她们又纷纷洗脚进企业上班。做到农活与务工两不误。
据了解,如今,像胡建刚、别恒道、于得凤这样农忙时在家种田,农闲时外出打工或是经营其它项目挣钱的“两栖”、甚至“三栖”农民,在全县大约有4000多人,他们正享受着多渠道增收带来的喜悦。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