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全面抓实现代农民培训
“科技成果转化难、种地乏人、种田效益低下”已成为一些地方农业发展的现状。如何让“一亩三分地”从“包袱”变成“财富”,需要“新”人来支撑,新人“新”在哪里,新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要具备这些条件农民培训是关键。
去年12月25日,射阳县举办全县农资经营大户培训班、12月30日,举办全县种粮大户培训班……农民学知识、用知识,争做“现代农民”在鹤乡大地上蔚然成风。
新型农民培训让农民科学种养
“前几年,我一直在常州一家工厂打工,高的年份也拿过4万元左右,但上有老、下有小一人漂泊在外不是滋味,去年初,我参加县农业部门举办的生猪养殖培训班,萌生自己养猪的念头,全年出售生猪42头,利润4万元,还忙里偷闲,拾起老行当——瓦工,一年又挣3万多元。光这两项就轻轻松松挣了7万多。”长荡镇胜利桥村三组的马建国说。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该县一些有基础、上规模的特色产业也面临发展不快,甚至萎缩的境况,即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也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如何吸引有志农民回乡创业?如何面对现实推广省时、省工的新技术?科技培训,刻不容缓。
农民培训面广量大,射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发《关于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民创业培训的通知》。为保证农民培训“土洋结合”,县农业干部学校除在农业系统选出50名像作物栽培专家茆春太、土肥专家徐守明等一批高层次的“洋专家”外,还把选聘“土专家”作为又一项重点,由镇、村推荐,县农业部门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选,“辣椒大王”郑友东、“种田能手”范金国等10名土专家成功入选;在素质提升既重“专业”又重“演技”。以县农业干部干校为主阵地,确定县农业产业园为实践基地,定期进行理论、实践培训,增强他们的动口、动手能力;在授教方式上既重“设计”又重“需求”。每次送教下乡前,确定2-3个巡讲主题,以顺口溜、小快板等形式,把培训的课堂开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
授人以渔,鱼满舱。去年,射阳县粮食总产120.77万吨,同比增加12.68万吨,再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畜牧业产业达22.9亿元。
职业农民培训让农民愿意种田
时下,农村还洋溢着年的氛围,然而在长荡镇巧云家庭农场集中育供秧基地上,大型机械机声隆隆。射阳千秋镇良洋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巧云家庭农场负责人杜良洋告诉笔者:“这是在整理秧池,继而实现快插秧、早缓苗、早分蘖,为夺取今年水稻稳产丰产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去年他家农机合作社耕作和家庭农场两项收入加起来超百万元,他现在是两头忙,只有开着轿车来种田。
联耕联种是射阳县首创,为职业农民的产生提供极大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为抢抓联耕联种大发展的契机,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办班”到“造人”的创新,县农业干部学校在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置上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相关内容教育;面向农机手、植保员等技能服务人才,重点开展职业技能训练,这种因地制宜的培训内容,使农民生产需要和现代产业农民的职业资格认证实现无缝对接。
培育一批,带动一批。去年,该县通过农业特殊行业,各种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证书的有830人,新增农机合作社64家、育供秧合作社21家、植保专业合作社16家,新建育秧点128处。
观念转变培训让农民安心种地 “规模种植,合作经营肯定降本增效,我村是联耕联种整体推进村,去年,稻麦两季全村农民增加收益达300万元,目前,我村6100亩耕地实现了联耕联种全覆盖。”四明镇新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景华说。
培训农民是手段,富裕农民才是目的。如何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升”?联耕联种,恰到好处地冲破“小农”意识的藩篱。但联耕联种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培训引导,才能逐步被人们接受。射阳县组织13个镇200多个村(居)500多人参加联耕联种业务培训,发放各类培训材料3万份,编印6期《农技信息》和推进联耕联种十句口诀,农技人员分片包干累计为农民授课近千课时。制作联耕联种电视科教片,并印刻光盘1000张、编印《射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手册》、《联耕联种推广手册》、《联耕联种理论调研篇》、《联耕联种媒体宣传篇》四本科普读本18000本,发放到全县229多个村居,利用“12316”短信平台,向全县发达各类服务主体发送信息7万多条。
去年,经省农业专家组测产,今年小麦亩测产量1031斤,同比统计年报产量高272斤,联耕联种水稻田块,在光照少于常年42.1%的极端天气下,平均亩产1354斤,同比统计年报增56斤。
射阳县农民培训播下的种子,已绽放出朵朵花蕾,它让“种田的人种好田、不种的田有人种”,彻底破解时下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个个“新农民”正在茁壮成长。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