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兴化市全年粮食生产简析

来源: 时间:2015-03-24 点击数:

    2014年兴化市继续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农作物田间管理,根据兴化市委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要求,围绕“强产能提质量,转方式增效益”,创新工作,防灾减灾,全年粮食生产情况基本稳定,产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总产再创新高。
    一、全年粮食生产情况
    1、从产量来看,全年粮食产量142.32万吨,比上年增加1.21万吨,同比增幅0.86%。其中,夏粮总产53.02万吨,比去年增产1.62万吨,增加3.16%,主要作物小麦总产47.40万吨,增加1.43万吨,增幅3.12%;秋粮总产89.30万吨,比去年减产0.41万吨,同比减少0.46%;水稻总产86.36万吨,比去年减产0.47万吨,同比减少0.55%。
    2、从面积来看,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7.79万亩,比上年减少1.71万亩,同比增加0.6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29.78万亩,增加1.74万亩,同比增长1.36%,主要作物小麦种植面积114.78万亩,减少1.83万亩,同比增长1.62%;秋粮种植面积为148.01万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作物水稻种植面积137.96万亩,同比增长0.01%。
    3、从单产来看,全年粮食亩产512公斤,增加1.3公斤,增长0.26%。其中,夏收粮食亩产408.5公斤,增加7.5公斤,增长1.87%,主要作物小麦亩产413公斤,增加6公斤,增长1.47%;秋收粮食亩产603公斤,减少3公斤,减少0.5%,主要作物水稻亩产626公斤,同比减少4公斤,减幅为0.63%。
    二、粮食生产影响因素
    1、不利的气候因素对我市粮食生产的影响
    2014年全市农业生产虽遭受多种灾害影响,夏熟作物生产遇到了秋冬干旱少雨,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大风天气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小麦赤霉病防治压力大,后期出现部分倒伏;秋熟生产遇到了历史罕见的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多连阴雨、气温低、日照少等不利天气影响。
    今年8、9月份总的气候特征是:积温少,日照少,降水特多。总积温1454℃,比常年、去年同期分别少71℃和212.5℃,日平均温度23.8℃,比常年、上年同期分别低1.2℃和3.5℃;总日照时数266.6小时,比常年、上年分别少169小时和200.4小时;总降水量420.7毫米,比常年、上年同期分别多174.8毫米和329.9毫米。其中8月份气候条件更差,总积温768.1℃,比常年、去年同期分别少70.9℃和169.1℃,日平均温度24.8℃,比常年、上年同期分别低2.3℃和5.5℃,为历史第二低值年。其中中旬平均温度23.2℃,为历史最低值;总日照时数119.7小时,比常年、上年分别少120.6小时和161.3小时,仅为常年的一半,上年同期的42.6%;总降水量292.2毫米,是常年近1.84倍,上年的同期的11.2倍,其中中旬降水量193.1毫米,为常年的5倍,为历史最大值。8月7-8日、13-14日的连续强降水,14日降水量为117毫米,全市超警戒水位62厘米,多数田块积水,部分农田受淹,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成熟早的中熟中粳倒伏面积大,华粳等部分感病品种穗颈瘟重,产量损失大,淮稻14直播稻结实率低。
    兴化市通过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狠抓抗灾减灾应变措施落实,特别是小麦、水稻抽穗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稻瘟病出现流行趋势,强化组织指导,科学防治,抓住适期,选准药剂、用足药量,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量损失,实现了大灾之年全年粮食单产、总产超历史。
    2、贯彻落实“三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把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作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一证通”将各项补贴资金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按照国家出台的小麦、水稻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兴化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对新增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优先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加大农机补助,对购置机具贷款给予全额贴息补助两年;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全面推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我市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50家整建制高产创建推进示范县、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工作,2014年整合财政资金4000万元打造5000亩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核心展示区,示范、引领大面积粮食生产增产增效,建立健全了“省有专家顾问、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实施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工程,“一推四普及”、“五有五统一”技术措施得到落实。全市共建立部省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32个,创建规模达35.18万亩,其中:水稻片22个,平均产量719.9公斤,小麦片10个,平均产量509.2公斤,分别比大面积平均亩量增86.9公斤、89.2公斤。
    4、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种植,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
    围绕年增亿斤优质粮食的目标,兴化创新工作思路,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加快推进粮食的生产规模化、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我市出台鼓励政策,适度规模经营基地,由市财政出资购买全部农业政策保险,并在规模基地购置大型农机具、烘干设备和仓贮、机库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每年评出20家粮食规模型小农场,市财政每个给予1万元的农机购置补助。
    5、注重粮食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为加快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品牌化,与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农业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吸收、利用农垦集团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生产方式,建设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农场,并配套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同时,立足8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培优做强“兴化大米”品牌。全年新增有机食品品牌大米2个、绿色食品品牌大米8个,“兴化大米”成功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实现粮食产业的提档升级。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