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射阳农民种田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来源: 时间:2015-04-23 点击数:

    “机收机种,手机通话;植保农药,飞机喷洒;出门种地,汽车(摩托车、电瓶车)一跨……”说起联耕联种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江苏省射阳县许多农民眉飞色舞。如今,在射阳县,农民种田已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好田家家分,孬地户户摊,造成了土地碎片化。零星、散杂的小田块占了射阳县耕地总面积70%左右。四明镇建港村二组张国锋一户9.2亩地,分成14块;顾明国一户4亩地也有10块,最小的一块只有2分地。土地零散使资源利用率降低,造成大中型机械收种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秸秆粉碎还田难,每到收获季节,县乡村干部和农户都为秸秆禁烧伤透脑筋。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碎片化又成了他们手脚的束缚。他们迫切希望告别这种世世代代肩挑人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羡慕紧邻的国有新洋农场、临海农场、淮海农场,农田成框成片,收割、栽插都是机械化,秸秆深埋,没有禁烧的烦恼。于是,在兴桥镇青华村、四明镇新南村、洋马镇兴垦村部分农户自发联耕联种,要求在维持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用石灰打暗桩标志界址,将碎片化的耕地集中起来,变“一户多田”为“一田多户”。2013年,射阳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为这个经验值得在全县推广,很快研究出台了《关于实行联耕联种、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并明确县农委、农开局、环保局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落实。
    为此,全县投入农业开发财政资金1.3482亿元,新建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洞配套,旱能灌、涝能排,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11.3万亩,为推进联耕联种奠定了基础。联耕联种采取“农户+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实现了“增面积、降农本,促还田、添肥力,提单产、升效益”。仅破除田埂一项,即可增加耕地5%。目前,全县稻麦轮作耕地110万亩,已有30%加入了联耕联种。去年,全县增产小麦1680万斤、水稻1740万斤。农户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耕种,施肥和喷洒农药,农民自己不用下田,每亩即可获得纯收入1000元以上。四明镇党委书记苏广军介绍,新南村6100亩耕地,目前已有5000亩加入了联耕联种。村里的卫东机插秧合作社,建有110亩育秧基地,可为全村所有农户供应秧苗。
    射阳县还通过多渠道投入,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14年新增农机5424台套,新增动力30254千瓦,跃居全省各县之首。在“联耕联种”地块,普遍使用激光平地机、无人植保飞机、钵苗移栽机等先进设备,80%的地块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所有地块均采用秸秆全量还田。2013年至今,全县没有发生一起秸秆焚烧。全县新增农机合作社64家、育供秧合作社21家、植保专业合作社16家。县农委主任戴亚生介绍,一个强劳力每天喷洒农药10亩左右,还容易中毒,遥控无人植保飞机一分钟就能喷洒一亩地。目前,县天医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就购买了6架无人植保飞机服务联耕联种,还为生产厂家代销了16架到江西、湖北、河南等地,为种地农民服务。
    通过联耕联种腾开手来的农民,80%都可以到沪宁苏锡常等大中城市一心一意打工挣钱,不再为自己承包的土地丰收歉收牵肠挂肚。兴垦村1组王茂华10亩地不动手不动脚每年纯收入1万多元,外出打工每年又赚4万多元,去年在盐城购买了100多平方米商品房,成了城乡“两栖人”。
    同村的王立民牵头成立的热民合作社投入80多万元,拥有收割机、插秧机13台套,服务600多亩联耕联种土地,去年净赚12万元,今年不仅投入100万元,到相邻的盘湾镇承包了300亩土地种经济作物,还新购了一部桑塔纳轿车,既方便合作社田间管理,又为加入联耕联种的农户服务。县联耕联种办公室陈乾峰介绍,像王立民这样开轿车种地的农民,在全县不少于100人。
    农民,在江苏射阳县已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身份和职业。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