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变成宝 今年添“动力”
再过一个多月就到了小麦收割时期。秸秆禁烧令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热点。“无锡市正以宜兴屺亭街道为试点,打造‘组堆放、村转运、镇收贮’的模式,并加强补助,使更多的秸秆能‘收得进’,真正变废为宝。”昨日,无锡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无锡市稻、麦种植面积156万余亩,秸秆资源总量近69万吨。秸秆大面积焚烧会污染空气,并使空气能见度下降,易引发交通事故,且燃烧速度极快,一旦引发大火还往往难以控制。
“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已成当务之急,‘一条腿’是还田,‘另一条腿’是将秸秆收集起来,用于制成生物质燃料、肥料、基料、饲料等。”市农委人士说。去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6.18%,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目前秸秆还田率50%,但距理论上合理的还田率60%仍有空间,且不少农户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机械化还田需深翻,成本至少30元,而补助仅10元。更为重要的是,不少秸秆利用企业面临收贮难等问题,处于不赚钱或收不抵支的尴尬境地。宜兴坤兴农业废弃物利用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去年收了7000吨稻麦秸秆用于制成生物质燃料,但只能勉强维持,一吨产品售价仅420元,而打包、运输、加工等成本就需400多元。
“秸秆利用企业运营困难,主要集中在收贮布点少、成本高方面。”市农委人士去年调研后认为。全市50多个涉农乡镇,508个村种稻麦,但仅有39个收贮点。这使得收集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秸秆从田间收集到地头成本约每吨260元,如要运到10公里以外的利用企业,成本更高。此外,秸秆要制成燃料、肥料等,需要降低含水量,还需要大量堆场。惠山区星河秸秆利用企业负责人任金明就对此颇为担忧:“目前堆场普遍少,像小麦收割到水稻播种,往往只间隔了10天,农民送来的量大了我就没法收。”
今年,无锡市将对水稻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镇(街道)建设收贮中心,自然村按100亩农田配备一亩地作为堆放点,行政村按2500-3000亩农田配备5亩地作为一个转运站。目前全市首个试点街道——宜兴屺亭街道已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8个村级转运站和1个镇收贮中心,可将其2.5万亩耕地年产的1万余吨秸秆全部用于生物质燃料来发电,秸秆收集成本可适当降低。正在实施该项目的协联热电企业人士也表示,政府“扶一把”让他们坚定了信心,该项目落地后每年可消耗秸秆30万吨。
市农委人士介绍,为提高秸秆利用率,今年无锡市还将对市区机械化还田深翻每亩增加补助15元,并对年收贮或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的收贮中心、企业等给予补助。
业内人士则认为,对秸秆利用企业除了补贴收贮环节,更要想办法补“源头”——秸秆利用产品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最终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