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成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
4月28日下午,泰州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泰州境内的家庭农场、加工流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涉农单位等自愿组成,是地方专业性、非营利性行业组织,今后将为我市家庭农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没有规模种植,就没有现代农业。土生土长的家庭农场主,不仅有较强的实力,而且对家乡更具感情,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一支重要力量。”市农委主任、新当选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会长毛正球介绍,2013年4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办法,目前全市经认定、注册登记的各类家庭农场近2000家,其中仅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就有1400多家。随着国家对家庭农场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会不断向农场聚集,家庭农场正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家庭农场主自身经营理念、能力、技术水平不能适应规模生产的要求;土地流转困难多,建设用地难以落实;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人才匮乏、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风险防御能力有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为农服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农民需求为目标。成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就是想把主动服务的‘触角’扩大到全市,努力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保姆式服务。”毛正球介绍,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将设农业科技、产业政策咨询、信息、市场品牌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农场管理、综合协调等七个服务小组,建立服务家庭农场工作例会制度,主要发挥四方面作用:
建好服务平台,开展多样服务,维护会员权益,发挥桥梁作用。
本次加入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既有众多家庭农场主,还有农委、农工办、供销合作社、粮食局、农行、工商局等涉农单位有关负责人;既有627位个人会员,也有种子站、红旗种业、苏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会员。
创办家庭农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农田改造,购置机械,哪样不要花大钱。仅购置农机这块,目前我们合作社已花了100多万元了。”姜堰区玉龙家庭农场负责人徐玉龙说,到金融机构贷款需要担保,找人担保让人很闹心。加入联盟,家庭农场主们立马收获一个好消息:农行已与苏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今后到农行贷款的会员,可由苏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担保。
如何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也是备受家庭农场主关注的话题。据悉,目前我市不少农场还是从一些小型农资经营网点拿货,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质量上也难以保障。今后,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将建立农资企业、家庭农场直接对接机制,逐步实现农资零差价供应。
与起始阶段相比,目前我市家庭农场“单打独斗”的局面正逐步改变,开始进行一些联合。但这种联合大都规模不大,由于不是正规团体,缺乏章程约束,相对比较松散,难以最大化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就好比一个关系亲密的大家庭,内部成员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从而实现抱团发展。”毛正球说。
姜堰区溱潼镇桂华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薛桂华过去时常为植保的事情而心烦。该合作社有600多亩地,现在依然采用土法进行植保:三四个人拉着几根管子,满头大汗地在田里人工作业,一天作业面积只有80亩左右。如果利用先进的植保机械,不仅人力减少了一半,而且一天作业面积将增加到三四百亩。“好的植保机械往往都在10万元以上,自个买有些浪费;请别的植保专业合作社来作业,费用又有些高。”薛桂华说。参加联盟后,他了解到一些会员有植保机械,而且时常闲置,打算今后和他们加强合作、借力发展。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一句流行语。成立当天,联盟邀请朗坤物联网泰州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场演示,让与会的农场主们切身体会信息化的魅力。据悉,朗坤准备推出“农事一点通”网络平台,家庭农场主登陆后,通过手机APP,可以领取各种补贴,可以看到农场生产情况并远程浇水、施肥,还可以即时推送农机维修、预约使用等服务需求,由相关人员去“抢单”。“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现在种田,真不比以前了。再靠吃老本、不学点新技术,就赶不上趟了。”姜堰区桥头镇桂民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桂民说。
家庭农场是个新生事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涉及土地流转、注册登记、财政扶持等联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会汇总、整理,然后向市政府、市相关部门反映并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好家庭农场与政府部门、农资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毛正球说。
据悉,今后在有条件的市区还将设立联盟分部,实现市、县、乡三级服务联动,市级联盟直接服务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并发挥好示范作用。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