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宁农民如何文化养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农村老年人如何度过幸福而又充实的晚年生活?在江宁,许多老人并没有选择以看电视、打牌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而是活跃在各个文化活动里。
如今“文化养老”已成为江宁农民的养老新时尚。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养老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健全阵地、组织、载体,促进文化养老深入开展,依托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老年大学等活动场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农家书屋里看书读报
“我们村建起农家书屋后,村里的老人没事就来这里看书读报,学习科技知识。”4月13日一大早,70岁的沈大爷就拿着放大镜,在彭福社区农家书屋里看书。他告诉笔者,村里的老人们一有空就会到书屋读书学技术,“活到老、学到老。”他也每天到书屋里坐一会儿,要么读书,要么看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书、读报已成了我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
沈大爷说,现在农村不少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上学后,老人会感到孤独寂寞,有了农家书屋,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看书读报、下棋,有的还在一起交流照管孩子的经验,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排遣了寂寞。
如今在江宁,农家书屋是村民眼中的“香饽饽”,是老年人的“快乐之家”,也成为他们增添知识的源泉、丰富业余生活的新支点,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引导和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各种科技书报送到家门口,又推动了科技知识的普及。
广场舞“舞”出晚年幸福生活
夜晚,一望无际的田野渐渐被夜色笼罩,此时文化小广场便成了老年人的舞台,歌声、乐声、笑声,此起彼伏。“现在有了广场,大家都来唱歌跳舞、健身锻炼,人的精气神儿足了,家庭纠纷也少了。”淳化街道田园社区居民李奶奶深有感触地说。
“只要不下雨,我们都会到广场上扭一扭、跳一跳,放松一下。”禄口街道彭福社区健身器材区,几位老人吃完饭后,又在社区广场上相聚了。“为了晚上能准时到广场跳舞,我连做饭都是‘快节奏’。”村民张阿姨笑着说。村里的老人都把跳广场舞当成基本生活项目,他们还自编广场舞,不仅自己跳,还走村串巷,到邻近的村子演出。
据悉,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区着眼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把社区文化广场建设作为提高老年人文化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大力筹资兴建文化活动场所、健身器材、休闲公园等“三位一体”的文化休闲广场,为老年人打造了一个个文化乐园。目前,全区每个社区或中心村都建有文化休闲广场,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了娱乐、休闲、健身的场地。
敬老院里看演出
日前,区文化馆演出小分队的车子开进谷里敬老院,为这里的老人送来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舞蹈《再唱山歌给党听》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伴着熟悉的旋律,老人们边看边跟着唱了起来,台上台下很是热闹。头上套个小辫,两眼和嘴巴涂上三个白圆饼,由演员张义平和高凯带来的双簧表演《家有喜事》刚一亮相,就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牢牢拴住了老人们的心,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可老人们没有一个舍得离开,依然沉浸在欢歌笑语中。陈欣叶老人告诉笔者,现在他们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不仅不愁吃穿,就连文化活动政府都替他们考虑周全,街道文体中心、学校等隔三差五就来给他们送演出,陪他们聊天、拉家常,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养老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老人都有稳定的收入,不愁吃穿,当前最迫切的是缓解老人的‘文化饥渴’,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文化养老”就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让老人们达到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目的,也是老人休闲养老的一种生活方式。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