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幸福感
“生态农业家门口,标准厂房得实惠,村民打工不出寨,美丽乡村成乐园……”日前,记者在淮安市部分乡村采访时,听到了不少反映农村经济和农民心态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就像一面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今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与此共生的,是农民的一种“小确幸”——一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感在群众心中升腾。
正如市委书记姚晓东前不久调研乡镇工作时所指出的那样,“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群众的幸福感做‘加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在壮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倾情为民办实事,为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加法”中演绎淮安农民自己的幸福公式。
幸福,是腰包鼓了
淮阴区洪北村,地处三县交界,过去是有名的穷乡僻壤,被称为淮阴区的“西伯利亚”。
“村子要是穷,村民们也难富起来”,党员能人戴家贵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依托市配套资金,村里建起了四千平米标准厂房,年收租金和税收返还70万元。利用老庄台搬迁腾出600亩土地,建起村级小镇集中居住点、创业点、商业网点,实现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双提升。
“地方偏僻,有了集中居住点后,反而容易聚集人气”,瞄准这一点,村民王志军开起了餐饮店,在村里率先发展三产,这也让他成为村里第一批开小汽车的人。
洪北村人变富,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扶持。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村级创业点建设的意见》,明确配套专项基金,盘活扩大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集中财力扶持经济薄弱村标准厂房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市村级创业点覆盖面达85%,共建成村级创业点标准厂房239万平方米。
“用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在涟水,“创业强基”工程成为富民兴村的有效抓手,2.3万名农村党员中已有1.2万多名投身创业大潮,与此同时,先后从创业经商能人、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群体中遴选1200余人作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其中82人走上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成为带头富、带领富的重要力量。
扶持薄弱村,更需“精准”发力。金湖县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以高效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示范等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所有县直部门与125个村进行结对帮扶,做到扶贫与扶持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指一条路子、传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为经济薄弱村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市实现村平集体经营性收入30.6万元,增长23.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0元,同比增长11.6%,增幅在全省前列。
幸福,是环境美了
春日的阳光分外温暖。走进清浦区越闸村,眼前一幕田沃水美的画面徐徐拉开,绿树青草,暖阳清泉,构成了一幅让人沉醉的画面。长年在外打工的邓道文回乡后感叹:“幸福就是家乡越来越美,让城里人都向往。”
“集体经济有实力,改善环境才有能力”,几年前,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越闸村立足资源开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招商引资成立了古庄牛生态农业公司,建成了草莓园、葡萄园等生态采摘园,将农业与生态涵养、文化创意和休闲观光相结合,实现了“空壳村”变富的嬗变。富起来的越闸村建桥铺路,整治村庄环境,疏浚河道,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农村的“美”不仅体现在环境变化上,更多的体现在实力壮大上。有了政策扶持,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更需“内因”的发力。
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为农服务……全市各地因村制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一村一特的发展新格局,一个个村集体经济品牌逐渐在村乃至全市有了名气,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解决销路,种子纯度有保证,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有困难,合作社还可以扶持,椒农的难题被‘包圆了’”,发展合作社为农服务,是清浦区谢碾村摸索出的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妙招”,在村红椒合作社的带领下,如今全村200户村民千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红椒。
“创业点上发展快,村民打工不出寨。”淮阴区大福村把目光瞄准了资产经营,2011年新建了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村集体积极利用厂房参股,每年投资分红、土地租金达百万元,依托村闲置劳力的建筑队成立当年就挖了“第一桶金”,赚了90万元,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8年的10倍以上。
幸福,是活得体面
农村人最怕两件事,一是生病,二是养老。“如今,病了有医保,老了有养老金,和城里人一样,农民生活得体面,挺直了腰板做人,这就是幸福。”金湖县五星村党总支书记宗兆喜对此深有感触。
鼓了钱袋子的村集体,致力于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变成“硬指标”。
随着村级收入的增加,“村里采取另一种形式将红利惠及村民”,淮阴区刘老庄村65岁的孙惠春说,农业生产的用水用电、一事一议费都不需要村民掏钱;进行了全面厕改,新建“红色家园”、文体广场;村两委获得的奖金,全部买了糕果糖酒挨户送温暖;所有村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依。”
“服务中心是村里给我们办的最大实事。以前给孩子报户口就像无头苍蝇,不知道要跑多少冤枉路,手续复杂,材料总带不齐。现在先来服务中心咨询,有些手续可以直接在这里办”,村民谭建成口中的服务中心,是清河区富强村投入使用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包括劳动就业、社区教育、医保、计生、司法、文体等窗口,村民在这里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很多事情不出村就能办成。
幸福指数,还指向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涟水县军民村两委创办青春歌舞团在城乡演出,重大节日与村民联欢。“排练场地十分宽敞,配备服装、音响设备又齐全,大家有空都喜欢到这里唱歌、练舞蹈”,村民苏素霞笑着说。
“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滋润从容的生活、触目可及的风景、发自心底的自信……于细微处数幸福,正是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群众的幸福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融汇出群众一抹抹阳光满溢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