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跑道”上,禄口飞奔转型
养鸡场,“长得”像花园,鸡粪还能来发电;文化墙,不仅美化村庄,还能“张口说话”,讲礼义廉耻。经济越来越生态环保,乡村越来越美丽富饶,正如党工委书记万振华所介绍,禄口街道将用“生态+产业”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色跑道”上飞奔转型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的禄口禽业发酵床养鸡基地,3个蓝色的大罐子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基地投资180多万元建造的生物沼气发电装置。据“鸡司令”陈贤华介绍,以前对鸡粪都是粗放式处理,现在通过这套装置用鸡粪来发电,这养殖场“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
“发展生态经济,是禄口‘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禄口街道党工委书记万振华说,作为全国环境优美街道,禄口具有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也是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我们将用‘生态+产业’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据了解,去年以来,禄口先后启动了5个示范村、20个重点村、7个一般村的整治任务,同步推进村庄整治、农田整理、农业升级,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点,建成“村庄美、田园美、百姓富、经济强”的美丽乡村。
在加快已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禄口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任何涉嫌污染的企业进入,着力引进生态型企业,确保工业污染物零排放。不久前,禄口新引进的中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由两位博士组建,致力于空气净化设备的研发与制造,通过利用微藻净化技术,在净化空气的同时增加氧气含量,提升空气质量,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也为禄口发展生态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多举措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当前已进入夏收、夏种时节,又将产生大量秸秆,禄口街道在实行全年禁烧的基础上,将5月20日至6月30日划为重点禁烧时段,在此期间,为了避免秸秆焚烧、抛河现象,禄口街道积极引入禁烧监管新方式、创新宣传新方法、创造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确保机场飞行安全。
在小彭社区的夏收生产现场,热闹非凡,一片繁忙,机声隆隆,不绝于耳。小彭社区的宇豪家庭农场内多台小麦收割机、旋耕机,在田间进行机械化收割、秸秆粉碎深翻旋耕还田、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农场主魏建华今年种植了50亩小麦,他告诉记者,通过机械化收割和还田,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利用了秸秆,还为土壤提供了肥力,避免了焚烧秸秆。“这几年种田,省事多了,都用上了农机,小麦割过了后,麦秸直接粉碎还田,很省事。”魏建华如是说。
近年来,禄口街道形成了以茅亭丰荷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秸秆收储中心、曹村广进新能源秸秆造粒厂等为依托,以秸秆还田(粉碎)农机合作社为配套,以生物能源、有机肥等开发利用为导向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年可消化利用秸秆1万余吨(约3万亩)。并积极引导农民做好“四料(饲料、肥料、燃料、原料)化”工作,对于不利于还田的油菜等秸秆,各社区组建运输队帮助群众将在田秸秆及时收上来运到收储点进行集中利用,全街道共设置88个临时堆放点,两个集中收储点。秸秆的还田与离田方式的采用,有效从源头控制了焚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一村一特色 一墙一风景
“我们村庄美得连围墙都会说话了!”禄口街道小彭社区村民王亮自豪地介绍说,村里道路两侧由一幅幅孝德文化、廉政文化、历史文化、道德教育以及中国梦为内容组成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处处彰显着小村庄崇文尚德的浓厚氛围。
如今,“文化墙”俨然成了禄口街道乡村内的一道亮丽风景。一墙一风景,一处一阵地,“文化墙”图文并茂,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美化村庄环境,提升村庄品质。一改过去主干公路、巷道两边一些房屋的墙壁脏、乱的情况,让村民们从文化墙中看到美好乡村建设后的新风貌、新生活。同时,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历史底蕴,将丰富性与特色性相结合,把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乡风民俗、道德模范人物等内容融入文化墙设计中,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让文化墙成为乡村文化的展示墙。
“这墙画得好,每天看到文化墙都跟上面的内容对照一下,让大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前村里人聊天都是‘张家长李家短’,而现在说得最多的是谁家的孩子更孝顺,谁家的老人更有福气。”小彭社区负责人介绍说,文化墙,其实更像一位无声的思想道德老师,教导人们如何讲文明、懂礼貌。正在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建好、管好、用好文化墙,就能给乡风文明锦上添花,农民抬头便能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时间久了就能够入眼、入脑、入心,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