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之上开起朵朵灵芝 常州新北多形式变废为宝

来源: 时间:2015-06-11 点击数:

    眼下正是夏收时节,常州市的秸秆禁烧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新北区进一步探索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多种措施,实现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据了解,去年新北区坚持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秸秆多种形式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全区共产生秸秆11.73万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11.27万吨。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占65%,多种形式利用占31.08%,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08 %

  收割剩下的秸秆,成了灵芝的“沃土”

  在西夏墅浦西村,因为种植菌菇带动周围老百姓致富,祁志平的三新园艺有限公司远近闻名。这两年,祁志平又通过研发利用秸秆作为菌包基质,让生产的食用菌成为了无公害产品。

  在祁志平的菌菇基地里,码排整齐的菌包上,一朵朵灵芝和香菇生长旺盛。掰开一个菌包,里面都是秸秆碎屑。“从田里收来的秸秆,经过浸泡、打碎、种菌的程序,就能制作成一个菌包。” 祁志平介绍,公司总共有800多亩地,其中600亩为水稻田。以前,秸秆都是用来直接还田的,后来想着,能不能利用秸秆作为菌泵培育食用菌,“经过一年的试验,从2013年开始大批量生产。”

  据了解,用秸秆来做菌包,三新园艺每年的用量约在2000吨。“除了自己田里消化的,剩下不够的量就是向附近村民收购。”另一个仓库里,已经滚成草垛的麦秸秆就是刚刚从田里收回来的,收割是专门从丹阳请了团队过来操作的,每个麦垛有1吨。

  祁志平说,原来菌包里用的是棉籽壳,不仅成本高,而且棉籽壳里含有残留农药,使用秸秆作为基质之后,能达到无公害的效果,而且秸秆里的碳氮含量也能保留较多。“以前棉籽壳每年要用掉500吨,每吨收回来1200元,也要花去不少成本,而现在使用秸秆,能节约大概60%的成本。”

  最近,祁志平还在试验双胞蘑菇,成功之后使用秸秆的量将更大。祁志平估计,1平方米的菌床约使用100斤稻草秸秆,长出20~30斤蘑菇,产值将达到100~150元。

  生物反应堆技术利用秸秆,改善土壤又增产

  位于春江镇石里庄的常州笙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棚里的小番茄正挂在藤上摇摇欲坠。“这些果蔬都没有使用农药,而是利用秸秆,通过生物反应堆技术替代了化肥。”总经理应英告诉常州晚报记者,这项技术,是前两年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进行推广之后一直使用延续至今的,而他们的农场,也是全市第一个试点单位。

  通过秸秆和植物疫苗反应,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发酵中产生热量,使得地温升高,能够让果蔬增产,并提前上市。“这样一来,可以实现果蔬生产的绿色环保,每亩还能增产20%,并能有效改良土壤。”应英说。

  据了解,在笙绿,使用该技术种植的果树地约20亩,每亩使用8~10亩地的秸秆,用了反应堆之后,可以完全不使用农药。“和使用农药相比,成本增加了约2000元一亩地,但因为果蔬增产,可以弥补成本的增加。”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