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门闯出“蛭”富路
水蛭,俗称蚂蟥,是一种让人皱眉的吸血软体动物。在戴南镇黄夏村,有一位名叫杨广存的村民把它当成“宝贝”来养殖,闯出了一条“蛭”富路。
43岁的杨广存原先在外做工程, 2011年萌生了回家搞养殖的念头。当时杨广存自己也不知道该养什么,于是就外出考察了一番,最后选择了养殖水蛭。水蛭是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功效,市场需求量一直很大,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2013年,杨广存流转了25亩地,第二年买来600斤种水蛭开始养殖。杨广存养的水蛭叫宽体金线蛭,主要以螺蛳为食,一般在4月15日前后放种,在产卵孵化后精养水蛭幼苗,一个月后再放到塘里散养,到9月底就可以出售了。“现在市场上鲜水蛭90多元一斤,干水蛭的价格则更高。去年每亩产水蛭五六百斤,当时市场价每斤80多元,每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杨广存介绍,自己的水蛭卖给安徽亳州的药材商,很抢手。
去年杨广存牵头成立了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传授养殖技术和经验,有了问题大家都向他求助。高中文化的杨广存自从养殖水蛭后,就开始学习各种关于水蛭的知识,在自学的同时,还与国内一些专家保持联系,遇到难题及时请教。
目前,杨广存养殖面积扩大到150亩,整个合作社的养殖面积达到了300亩。今年他准备拿出15亩实施稻、蛭混养,以后再逐步扩大混养面积。在稻田中套养水蛭,这样既基本不改变农田结构,又能产生更高的效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