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夏收夏种时节,正是检验农村水利工程效益的关键节点。13-14日,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来洪泽县采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及夏收夏种工作。记者随同他们一起深入基层采访,感受两年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14日,在洪泽县岔河镇,记者看到大部分麦子已经收割,有的田块正在插秧,有的田块正在上水泡田。不仅田里有水,旁边沟渠里也都有充足的水。正在组织机插秧的雨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万和介绍,合作社有600亩流转土地,现在麦子一收马上就插秧,不像过去要看水情,今年水位一直较高,泵站打水灌溉很容易,和小水改前相比,不仅节省了电费,还提前了插秧时间。
“去年洪泽获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缘于我县率先进行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该县水利局局长郭明珠介绍。长期以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2012年以来,洪泽县选择处于自流平原区的东双沟镇和提水圩区的岔河镇,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改革创新,全县小型水利工程从过去无人管到有人管、从无序使用到有序使用、从用时维修到日常保养,水利工程效益明显提升。改革后,排灌泵站故障率从10%下降到3.5%,排灌费用平均每亩下降23元,由于管护较好,节水20%左右,群众满意率也随之提高。2014年9月,该县被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评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及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示范县。
据介绍,2014年下半年,洪泽完成全县133公里圩堤、2650公里灌溉渠道、3230公里排涝河道、728座农村小型机电灌排固定站的定点定位和测量统计工作,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逐个确权颁证,通过公开招标明确管护人及其责任,提高工资待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过去责任不明确,没人管,河道里长满了水葫芦,垃圾成堆,一到灌溉排涝时,渠道拥堵,水流缓慢,特别耽误事。”三河镇四坝村管护员涂正桥告诉我们,“现在责任明确了,管护人员有不错的收入,当然会精心管护。”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