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下乡,守住乡村本色

来源: 时间:2015-07-01 点击数:

    “今后,我们村将定位成乡村度假休闲的后花园。要不是规划师慧眼识珠,我们还真不知道发展旅游经济该从何下手。”近日,在区规划分局组织的规划下乡座谈会上,秣陵街道元山苏家村负责人连声感叹,“因地制宜定规划”让曾经美丽的“小村落”终于找到了嬗变的“金钥匙”。至此,今年全区11个“千百工程”示范村规划编制全部完成,拉开了我区新一轮示范村建设“大戏”的序幕。
    规划设计人员走村入户听取民意
    规划下乡,是江宁区打造符合群众意愿的示范村的“第一站”。美丽乡村建设要在保留农业、农村的核心价值文化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护农民的自主权、参与权等基本权益,而且还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每个村庄都要有差异化特色,是每一个示范村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在示范村规划编制实践中,不仅要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实行差别化建设,还要结合当地文化和产业实际,构筑‘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需要规划设计人员深入村(社区)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规划中,交通、资源、农业、旅游等区位和产业优势要充分体现,还要便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和创业增收,提高城乡统筹水平。
    把村民满意作为评审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
    在今年全区打造的11个“千百工程”示范村中,区规划分局带领设计单位深入到每个示范村征求意见,把村民满意作为评审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乡村规划,对我们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在湖熟菊花园观光基地内的陡门口村,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李海东说,打造美丽乡村,需要深入农村,向农村学习、向农民学习,进而编制出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和李海东一样,项目规划师们大多是年轻面孔,虽然他们“师出名门”,但示范村规划的实践对他们而言仍是一门新课。今年4月,规划下乡活动走进陡门口村,规划师们深入村民家里发放了200多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村民们的现实需求与城里人大不一样。根据调查,村民们大多希望在院子里种菜,而不是养花;希望在自家的围墙“开窗”,而不是改建成栅栏;对提高生活水平也比较关注,希望规划配套设施开办农家乐和旅馆……“总之,乡村规划一定要以人为本,不能照搬城里那一套。”李海东说。
    “村子按照我们的想法改造,我们当然满意了!”
    规划师与村民们的良好互动,很快形成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成果。一个月后,陡门口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工程开始实施。近日笔者前往探访陡门口,那里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村口的停车场经过平整已有了模样,千余米的污水管网铺设完毕,工人们开始整治沿河环境,栽种绿植。“村子按照我们的想法改造,我们当然满意了!”村民王金刚住在村南边,家门口拆除的坯棚将建成一个小广场,赤着脚都能走。不仅如此,村里的水泥路将被青石砖代替,村民家里不用的水缸、石碾装饰成盆景点缀两侧,土色土香。
    “开门做规划”,美丽乡村规划下乡充分征求老百姓意见,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净了道路,美了村子,富了百姓……“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也是让城里人羡慕的。”王金刚高兴地说。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