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
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为了顺应百姓期盼、改善乡村环境,2007年底,淮安区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从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入手,分类整治,逐步推进。2008年3月,淮安区要求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居,先行试点、探索经验。2009年,该区全面启动以整治农村生活垃圾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展现苏北美丽乡村风貌,突出淮北水乡的平原韵味,这是重头戏。淮安区确定了“四个结合”的整治方针,即与自然风貌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与产业基础相结合,打造了大胡村、条龙村、小岗村、双井村等一批整治典型。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调研小岗村时指出:“小岗村的环境整治,不盲目追求高标准,花费不多效果好,完全可以在各地复制推广。”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淮安区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三清”美化绿化工程,着力打造以小岗村、运河村、黄桥村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村庄,运河村2012年成为全省村庄环境整治现场观摩点,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融合互动”的方式,逐步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努力争当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排头 兵。目前,全区累计打造省级试点村、美丽乡村11个;创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8个,省市级卫生村、绿化示范村和森林示范村等150多个;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市级卫生镇7个; 全区所有自然村庄全面达到环境整洁村标准,26个乡镇全域整治工作通过市级验收;全区 21个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镇,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全覆盖”。打造了一批以苏嘴湾、南涧村为代表的旅游村庄,去年,全区创成全省星级乡村旅游点4个。如今,淮安区农民的生活环境更美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变宽了,农民富裕程度提高了,村级集体收入增加了 ,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变好了。施河镇一位在外客商回乡后感慨地说:“镇村面貌变化太大了,差点迷路。”
近年来,淮安区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在做好向上争取、管好用好省市奖补资金的同时,优先保障村庄环境整治经费,建立了区级财政每年每村拨付1万元、乡(镇) 财政配套0.8万元的以奖代补投入机制,全区90%以上村居实现了“有偿保洁”。同时集镇按照总人口1%。比例配备了管理员、按照3%。的比例配备了保洁员,村居按照总人口2%。的比例、 河道按照每5公里1人的比例配备了保洁员。
为了破解“先整后返,长效管理”难题,淮安区从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入手,细化制度、明确责任、强化督查、严格考评,严格按照省、市规划布点村庄“六整治、六提升”、非规划布点村庄“三整治、一保障”的要求,坚持把落实长效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机制,有效避免“回潮”反弹现象的发生。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