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来源: 时间:2015-07-10 点击数: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在这种背景下,金坛区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家庭农场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如何从源头强化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放大其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摆在我们农经部门面前的一项迫切的课题,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金坛区家庭农场现状和问题

金坛区的家庭农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较规范、从松散到联合的渐进发展过程,并在近两年得到暴发式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当年全区家庭农场就发展1612014更是爆发式地发展到540今年1—6月又新增80家;二是涉及领域持续拓宽。最初仅有水产、果品等少数行业,现已发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2014年为540家为例,优质粮油类125家,水产类262家,规模畜禽类33家,花卉苗木类70家,水果蔬菜类24家,其他类25家;三是经营方式持续创新。从最初利用人们返朴归真的心态,靠城市居民主动到农村体念、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吃农家饭、尝农家菜,变为主动农村发展,主动上门服务。仙姑村的1号农场最为典型,通过会员制消费,产品远销上海、苏州等地;四是利益联接持续紧密。全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用工量日均在9人左右,每人每月的工资在1100-1500左右不等,这种零时和日常用工,深化了与当地农民利益关系。

在充分肯定家庭农场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是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现有的家庭农场基本上限于本村,且不少家庭农场是亲朋友邻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合伙经营。据测算,全区平均每个家底农场经营面积约80亩,平均每亩的净收益在2500元左右。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形不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动,在农村经济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缺乏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竞争力弱。经调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了解较少,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限制了家族农场生产集约化水平的提升。除了上阮农业观光、仙姑1号农场等少数家庭农场有专职的技术人员外,常州市家庭农场内的技术骨干人员(有技术员职称)基本没有,所需的人才基本上是零时就近聘请的技术人员,能够适应以及开拓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更是缺乏。由于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的影响,真正懂得经营管理的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不愿意投身于家庭农场,最终导致其只能生产一些比较初级的产品,这些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

三是融资难,投入少,基础设施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多数家族农场是刚发展起来的,积累的自有资金不足,需要向金融机构借贷,而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家族农场发放较多的贷款,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家族农场不能做到旱涝保收,影响家族农场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欠规范,发展基础不扎实。在620家家庭农场中只有32家到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内部管理也不规范,没有建立内部运作机制和财务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也不规范,影响了发展的生命力。

二、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发展家族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扶持发展家族农场已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家庭农场要坚持农户家庭承包制度、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市场规律和因地制宜等四个基本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技能培训、信贷和保险为政策支持重点,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重原则促规范。一是坚持依法办场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农业用途。二是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家庭农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市场经营主体法律责任。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的原则,在统筹考虑当地地形地貌自然气候资源、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农场经营者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相适应前提下,合理确定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产业规模、经营规模等。四是坚持发挥特色的原则。围绕我区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木果蔬园艺、规模畜禽四大主导产业规划布局,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二)树典型促发展。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农户有收益”的 “六有”要求,努力培育一大批可看可学家庭农场典型,同时鼓励种养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家庭农场,每年由农工办牵头组织开展家庭示范农场建设,命名10家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并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培育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三)抓服务促提高。实践已证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要发展好家庭农场,就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农民空余时间,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的培训,全面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二是由农经部门做好家庭农场资格审查工作,帮助家庭农场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殖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

(四)定政策促提升。强化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参照扶持合作社的做法,在项目、品牌、资金、技术、培训等各方面对家庭农场予以支持。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申报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入户、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并享受保险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开展“三品”的申报认证和注册商标,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政策,保障家庭农场生产设施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需求;鼓励家庭农场自愿联合,走合作共赢之路。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