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擦亮旅游名片

来源: 时间:2015-07-31 点击数:

    2014年首批美丽乡村“千百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5个示范村、33个重点整治村和108个一般整治村发生了华丽蜕变,逐步展现出山青、水碧、村美、业兴的整体风貌。如今,第二批“千百工程”建设已吹响了号角。为了展示“千百工程”建设成果,为第二批建设提供发展路径,即日起,本报推出《“千百工程”示范村风采》专栏,介绍首批15个示范村的建设经验。
    这里是三国孙权爱将甘宁的故乡,也是清廷钦差大臣刘芝田的归地;这里绵延着姹紫嫣红的花海,也充斥着知青岁月的回忆……在打造美丽乡村“千百工程”过程中,横溪街道西岗社区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擦亮了一张张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即便是夏日里艳阳高照,走进树木繁盛的朱高村依旧凉爽。在村子中间的小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地聚在树荫下,品茶对弈,悠然自得。广场一旁,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其间,村民议事的老妈茶社、清廷大臣刘芝田祠堂……漫步乡间小路,仿佛往前穿越百年。“过去别说广场了,连路都不通。大伙儿都在一个村子里边住,一年到头却说不了几句话,哪能叫美丽乡村啊。”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千百工程”打造契机,在美化村容村貌同时,把打造重点聚焦于如何让群众凝聚到一块儿。于是,村子中心的青砖瓦房重新修葺,茶馆、祠堂连成邻里中心,村里有事来这商量,闲暇时光来这休闲,不仅深受村民欢迎,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
    朱高村东南方向,沿着新修的仙女路,穿过大片大片盛开的紫薇,就来到了陶高村。1963年,4名女知青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下分配到这里,一呆就是8年。期间,她们一边下地学做农活,一边创办扫盲课堂教当地村民识字。后来知青们回到了城市,当年的宿舍和课堂渐渐地被时间遗忘。在新一轮“千百工程”中,陶高村的知青记忆再次被唤醒,当年的4名知青如今已经是老人,她们一起回到当年“下乡”的小山村,和社区干部一起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如今,主打知青文化的陶高村正中间的小土坡上,荒废的旧课堂重新收拾成为60年代的农耕学校,一旁的知青宿舍也还原成当年模样。门前小院的知青雕塑、墙壁上印有时代烙印的“革命手绘”,为陶高村注入了新鲜的旅游元素。如今,随着横溪名气越打越响,昔日闭塞的朱高和陶高,也已敞开了大门,迎接八方来客。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