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展新颜
盛夏时节,漫步淮安区城乡,街道平坦宽阔,处处生机盎然,张张笑脸写满惬意;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人居环境越来越生态了……一幅幅美丽画卷,使人深切感受到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脉搏”。
近年来,淮安区按照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梯次推进的思路,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初步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重点中心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城镇发展,规划先行
近年来,淮安区围绕“全域规划”投入近千万元,完成“十三五”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草案)、城市色彩和25个乡镇总体规划、11个特色乡镇控规编制,实现了集镇总体规划全覆盖和集镇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在充分调研村庄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城中村、城边村、远郊村分类编制原则,完成了96个村庄规划,初步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将全区10188个自然村庄规划为1174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资金扶持
淮安区成立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两个重点片区建设协调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工作方案、实施细则、考核办法、试点事项任务分解表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权责明晰、分级负责、运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该区还出台了重点中心镇建设工程行动计划,严格规范重点中心镇的奖补资金使用,建立重点中心镇专项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工作制度,加大对重点中心镇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扶持重点中心镇发展。同时,统筹资产资源,区级融资平台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心城镇建设。今年以来,车桥、钦工两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投入资金1.2亿元,镇村规划编制投入680万元,重点镇“十个一”投入达到4.6亿元。
加强环境整治,统筹公共服务
淮安区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深化生态创建工作,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明显。6月初,该区成功承办全省村庄环境整治现场会。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打造国家级生态镇21个,省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112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8个,省市级卫生村和绿化示范村150多个。省级生态乡镇和市级生态村实现全覆盖,施河成为苏北首个国家级卫生镇。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建成白马湖水厂,铺设供水干管约600千米,今年底将实现一级管网乡镇通达率100%。完成2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铺设污水管网215公里。完成校安工程15万平方米,新建省优质园10所,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新农合及大病保险提标扩面,补偿金额达3.69亿元,创成省示范卫生院3家,建成2所惠民医院。
注重产镇融合,推动产业集聚
淮安区坚持“片区统筹”思路,以市场开拓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集镇发展,以完善功能促进产业壮大,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产镇融合之路。放大施河镇“中国教具之乡”和“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品牌效应,整合施河教育装备产业园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教学装备产业“基地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战略,注重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教育装备产业不断壮大,园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快培育羽绒、机械、电子、服装等特色产业,促进片区产业统筹快速发展。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兴隆生态园、绿之丰蔬菜、盛和原农庄等项目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淮流路两侧设施农业、设施渔业、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积极打造沿淮流路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带。今年上半年,片区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近万亩,其中设施渔业4600亩,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