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岔河镇“小水改”探路: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冯俊道,洪泽县岔河镇滨河村村民。近日,谈起村里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他指着自家田里长势旺盛的水稻说,“灌溉的时候不但节省了人力财力,每亩地的产量还能提高近一成。”
在岔河镇滨河村杨圩泵站,泵站管护人刘锦霞轻轻扳动闸门,清澈的水流喷涌而出,“村民如果需要灌溉,只要给我打个电话就行了,”刘锦霞说。放眼望去,排涝河里除了一些浮萍,没有其他杂物,周边植被郁郁葱葱,而这些都是因为有了刘锦霞这位贴心的“保姆”。
“以前没有管护员时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用水时大家抢着用,不用水时没人管,结果导致泵站经常损坏,灌排河流杂草丛生,灌溉排涝成了大问题。”谈起以前村里使用泵站情况,滨河村村委会主任石玉喜有些无奈,“自从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这种情况就再没发生过,”石玉喜说。
滨河村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情况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岔河镇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前岔河镇的环卫保洁、交通设施、绿化设施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都是独立的,虽然管理人员多、管理经费高,但还是管不好,比如河道的管护人总会把河道里杂物清理之后扔到公路上,而道路的管护人又把杂物扫回到河里,造成恶性循环,”岔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专门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探索“四位一体”做法,管护人员进行块状式管护,把片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道路、绿化、环卫保洁工作都承担起来,不仅统筹了经费,还大大降低了人员成本,继而提高了管护人员收入。
“在未实施‘四位一体’管理方式时,岔河镇测算全镇需要水利管理人员172名(不含环境卫生、村道路、绿化管理三个方面管理人员75名),管理经费160万元(不含环境卫生、村道路、绿化管理经费42.88万元),亩均19.3元(实有面积),”岔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方式后,统筹确定管理人员169名、管理经费138.2万元、亩均仅16.6元(实有面积),减少管理人员78人,减少管理费用64.68万元,村内综合管理成本亩均减少7.8元。
2013年6月,淮安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干群积极性高、有代表性的洪泽县岔河镇等3个乡镇开展市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去年,洪泽县在岔河镇“四位一体”做法的基础上,把改制工作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增加了农村公共活动场所这一项,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我们结合洪泽实际,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管护、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五个方面的人员、资金、事项等进行整合,统筹开展‘五位一体’管护,取得较好成效。”洪泽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后,全县管护人员从4150人减少到550人,管护费从3820万元减少到1650万元,实现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人员、开支、环节减少,水利工程完好率、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的“三减少、三提高”目标。
“通过试点乡镇的积极探索,不断取得典型经验,为推进全市面上改革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淮安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洪泽县探索建立的“五位一体”管护模式,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而且达到了增加管理人员收入、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效应,不仅是该市深化改革的成功典型,而且成为全国的改革示范县,先后有省内外39批450人前来考察学习。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