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凸显
一是现代农业持续扩面增效。
今年以来,灌云县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县农业发展显现新活力。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着力打造242省道、204国道、孟陬路沿线高效农业产业带和“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重点围绕芦蒿、西甜瓜、葡萄等品种,新增高效农业4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5万亩。强力推进水产养殖。重点围绕南美白对虾、泥鳅、黄颡鱼等主打品种,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同时引进福瑞鲤、加州鲈鱼等优良经济品种,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全县新增高效渔业8000亩,其中设施渔业2000亩,完成水产品总量2.3万吨。深入发展规模养殖。围绕“促转型、强特色、保质量”的工作思路,大力培育规模养殖企业,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加快畜禽业转型升级。截至6月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0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880万羽;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5.8%,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新发展市级规模养殖企业8个。
二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近两年来,灌云县现代渔业园区按照做大、做强、做美、做出特色的工作思路, 强力推进高效渔业新建、水产育苗中心提升、养殖尾水净化、黄颡鱼基地建设、休闲区绿化续建、金桥大道扩建、新品种新技术养殖推广示范、泥鳅自营出口权申报 八大工程,确保园区扩面提质,目前已建成现代渔业养殖面积1.4万亩。
去年,园区筹集资金200万元,建设中心路及其附属工程;投资420万元建设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实现达标排放。通过招商引资,配合水产“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在渔业增效上实现突破。引进江苏汉栋 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南美白对虾智能化养殖,一期工程建设智能化控温大棚400亩,第一茬反季节养虾长势良好,亩产2000公斤以上。继续推广黄颡鱼 全雄性养殖计划,建设3000亩黄颡鱼全雄性高效养殖基地,一期工程800亩标准化养殖池塘已建成,首期养殖效果明显,平均亩产1500公斤,亩产值3万 元以上。与中国水科院无锡淡水研究中心合作,放养12万尾福瑞鲤新品种,生长速度较常规品种快10%左右,市场前景广阔。已建成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泥 鳅等混养示范基地50亩,试验成效显著,正在逐步推广。投资120万元建设水产科技研发中心,负责水产养殖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渔业公共信息服务、养殖户培训教育等。为大幅提高育苗生产能力,建设了高标准泥鳅育苗温室大棚、青虾温室育苗大棚,预计今年繁育泥鳅苗4.5亿尾、南美白对虾苗5.5亿尾,通过中间暂养培育大规格泥鳅苗2000万尾。
三是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上半年,灌云县创建“三品一标”品牌达3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4个、绿色食品品牌6个。今年以来,灌云县把农业“三品一标”品牌创建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等意见和操作规程,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完善农业“三品”认证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措施、目标和方案,建立信息监控机制,全面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实施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整治与净化力度。通过加强生产环节监控,认真落实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检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和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的“三有”要求,实现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能源与环境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灌云县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努力形成以“提质量、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的长效工作机制,多举措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上半年,灌云县共争取省级规模化畜禽场粪便治理项目20个,实施2014年度结转规模化畜禽场粪便治理项目20个并已完工16个;新增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4家,使全县“五有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达26家;打造沂河淌沿线8万亩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光大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已建设秸秆生物质颗粒加工场3处;开展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等系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