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蛋糕”
“12.12元,成交。”8月3日下午,在涟水县红窑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一项关于村部厂房出租的招标项目,在村民代表的见证下,一锤定音。
去年以来,作为我市唯一的首批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县,涟水建成了25家这样的服务站,并依托县政务中心建成了县乡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在这里,“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真正“活”了起来,通过顺畅流转,实现了保值增值。红窑镇农经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浦庵村的服装厂退出市场,村部两栋厂房租赁到期,为了盘活空置的集体资产,村委会决定挂牌出租。在这次招标中,项目成交人单阳光以12.12元每平米成功中标,占地1660平米的厂房为村部带来2万余元的年收入。
如今,涟水县、金湖县、洪泽县已开通全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其中涟水县、金湖县已基本建成县级流转交易市场,农村土地、集体经济养殖水面、林地、生产设备等经营使用权都纳入了交易范围。目前,该市在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成交项目206笔,成交金额1292.8万元。交易土地总面积2004.06亩,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1912.45亩,交易额703.9万元。市委农工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有效引导和鼓励了农村各类资产资源进场交易,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优势在更大范围发布供需信息,实现农村资产资源要素流转收益的最大化。
淮安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组织的组建。通过重点选择经营性资产较多的村居和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先行先试,采取折股量化、按股分红等方式,将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组到户,资产变股权,农民成股东,集体和农户实现双增收。
“我家有四口人,一人一股,去年分红时一共收益212元。”今年73岁的邹政涛,是金湖县银涂镇红湖村五组村民,对于他来说,只需凭一本红色封皮的股权证就可以领到红湖社区股份合作社每年分发的红利。“凭证拿钱,还在集体占股份,这在以前从未有过。”目前,该合作社拥有股金639.03万元,按人口每人一股,确定总股数4475股,每股1428元。银涂镇红湖村党总支书记邹开勤告诉记者,去年底召开的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拿出红利23万元分配,平均每股分红53元。
该市委农工部负责人介绍,部分去年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的试点的村今年3月份已开始分红,其中金湖县黎城镇徐梁村、涂沟镇五星村、银集镇红湖村2014年度每股分红分别达120元、58元、53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还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这个“老大难”问题,让曾被看作“唐僧肉”的集体资产变得透明可控。
“每一笔交易项目,每一步交流流程,都能在全省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看到,完全实现了全程监控,市县镇,甚至省里都可以随时随地回访查询。”涟水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孙兆清一边演示网络操作程序一边告诉记者,产权交易市场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集体经济组织和需经乡镇、村组盖章鉴证的各类农村产权交易都必须扫描上传,统一进入“涟水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依照规范程序组织交易和鉴证,从源头上遏制了农村基层干部暗箱操作的腐败行为。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