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菜场——传统菜市谋转型
我们每天吃的米面粮油、蔬菜水果,你会上哪里买?不论是传统的超市还是新型的电商企业,卖生鲜商品的不少,不过真正能把生鲜产品做好的企业却不多。配送、冷链、仓储、采购……生鲜商品的特性决定了其销售成本往往要高于其他商品,同时运输配送过程的损耗,又可能带来商品品相或质量的下降。在苏州传统菜市的变革中,也能够发现一些引领者。他们如何谋求转型?有否可以效仿的商业模式?本报记者近期对此进行了走访。
超市卖菜也要搭建后台
在浒关镇青莲路1号的华润万家生鲜仓,这里重点支持着该公司牛羊肉、猪附件、冻禽、果蔬、低温商品的物流配送,并支持各合作基地的果蔬粗加工、包装。这里的生鲜货品,每天要应对苏州和无锡24家大卖场、浙东34家大卖场、浙北15家大卖场及230家标准超市和75家便利店的生鲜商品配送业务,配送半径达到380公里。
记者昨天从现场了解到,从5月27日开始,生鲜配送中心已经在苏州、无锡门店试运营。目前该品牌超市中100%的蔬菜和80%的水果都来自自有的生鲜仓储中心。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如此一来,原来的生鲜品类由供应商进货的旧有模式被一朝打破,卖场生鲜仓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基地直接采购后,就按数量往卖场各个门店分送。“经过梳理和挑选,我们确定了90个品种,每天进货。”该负责人表示,最直接的好处是成本被进一步挤压。他说,从供应商手上拿货,卖场对价格不可控,而卖场生鲜仓自主采购,少了道环节不说,卖场对产品价格心中有数,促销起来更有底了。
习惯在超市买菜的周阿姨说,超市的菜如今真不贵,比如菜场上售价每500克4到5元的紫薯,在超市每500克才卖2块多。“我们很多菜都比市场价更低。”华润万家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生鲜仓日均采买量可以达到120吨左右,如此形成规模、大单采购后,卖场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进货时,以此获得话语权,进一步压低进价。据统计,生鲜配送中心的投入使用以来,各门店生鲜产品均价下降20%,销量同比增长在三位数以上。
此外,在食品安全方面,该生鲜仓设立了快速检测点,逐一对商品进行检测,同时要求商户必须提供所送商品的农检报告。负责人表示:“采取双层检测机制,对农残是三级管控机制,自采点、生鲜配送中心实验室及第三方SGS不定时抽检,确保商品的安全。”记者在现场看到,生鲜配送中心实验室面积约为45平米,主要的理化检测为:农药残留、甲醇、二氧化硫、荧光剂、抗生素、水分含量等。
平价配送迎合百姓需求
在位于工业园区的新加社区里,一间20平米左右的白色简易房,不断有居民凭订单前来领菜。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收订单、核对、发货,墙上贴着标有次日菜价的菜单,并对菜单进行了编号。菜单的上方标明:低于市场平均价格20%以上。这里的蔬菜由南环桥市场统一包装、整理和配送。这里便是南环桥社区平价配送店。“我们的菜有半斤的、一斤的、两斤的,都是根据老百姓需求定量包装好的。”据南环桥配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学理介绍。
2011年6月,南环桥批发市场在金阊区玫瑰园社区创办了第一家平价农产品社区配送店。而在这之前,南环桥已经开始“试水”平价配送店。但由于种种原因,两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好关门。
经过前两次的失败,平价配送店的模式应运而生。没有房租,没有固定员工,通过预约订购减少损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预约订购之后,无限量的供应,今天订一百份,明天就能送一百份,不会有卖光的情况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配送店销售的品种从最初的30多个,增加到荤、素、米等八大类农产品,品种达到190多个。其中蔬菜日销量超过两万斤,日销售额超两万元,惠及苏州市民已超过两万户。
“这个模式前提是一定要有社区的支持,没有这个支持以后也做不下去。”高学理说,每天早晨6点开始,由社区业委会或居委会安排小区居民担任的志愿者,参与站点上的配菜发货,每人每天给予25元的劳务补贴。配送中心先后与各站点所在社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光有志愿者还不够,如果志愿者积极性不高,态度就会不好。而态度直接决定营业额,营业额少了,配送店就难以维持下去。”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高学理介绍说,照顾到有些工薪阶层下班以后取菜的需求,平价农产品社区配送店将在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这段时间,尝试增加下午档。为什么不做八个小时呢?据他介绍,主要是考虑到志愿者的因素。如果每天需要营业8小时,他们会不愿意做下去。除此之外,电子商务也将融入平价农产品社区配送店。移动POS机、网上订购,使配送店能够进一步满足各个不同阶层的需求。
高档社区建设智能菜场
在工业园区一高档社区内,推门见到的,不是平常小区的居民信箱,而是3个落地保鲜柜。保鲜柜分“常温柜”、“冷藏柜”和“冷冻柜”,每个柜子整齐排列10个生鲜存储柜,共30格。
这些保鲜柜属于名为“食行生鲜”的公司。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每个格子每次只放一个生鲜包裹。这些包裹的主人一定是小区居民。他们通过网络注册成为网站的会员,之后通过官网、自助终端、呼叫中心、手机应用、微信等五种途径24小时不限时下单,公司负责将居民的订单分门别类打包,送到指定的存储格。包裹到后,后台自动发短信提醒消费者,消费者只要刷卡,就能在指定的智能生鲜存储格里取包裹。
周女士是这家公司的顾客,她在今年8月通过朋友介绍成为该品牌的会员。“以前下班后先要去超市买菜,东西还不一定新鲜,而且很累。现在要方便很多。我只要每天下班后到物业楼里的智能生鲜存储柜,刷卡提取前一天订购的鲜蔬、水果和牛奶,直接回家做饭就可以了。他们家的生鲜价格,我比较过,比家里附近的菜市场里蔬菜价格略高。但是对于没时间买菜的人来说,就是用略高的价格买时间,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提前收集用户购买需求,向产地直接下单购买生鲜、配送到社区,用户自提。”食行生鲜创始人张洪良介绍,这种“互联网+菜场”模式既降低包装、人工、物流等显性成本,预定消费、按需供给也有效避免了滞销造成的浪费;在提高效率方面,中间环节和库存时间大大缩减,保证了食材新鲜度。团队还建立一整套安全管控体系,设立了生鲜食材安全检测室,并与苏州市农委合作建立农药检测中心。
目前,食行生鲜的“社区智能微菜场”已入驻近200个苏州小区、400多个上海小区,为10万多家庭提供生鲜宅配服务,接下来将进入北京、广州,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努力成为全国最大的生鲜宅配企业。在首轮融资5000万元基础上,苏州高新区创客团队“食行生鲜”近日又获得风投1.8亿元支持。B轮融资为之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与平台,有望随着入驻小区与服务人群的快速增加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售价。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