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实施“五大工程”打造碧水蓝天

来源: 时间:2015-09-17 点击数:

    近年来,东海县通过实施“自然资源保护、环保设施建设、生态产业推进、水环境治理、生态家园共建”等五大工程,打造良好生态环境。近三年,全县累计投入2.7亿元,封山育林1.8万亩,复绿山体8.6平方公里,建设河流水网178公里、生态高效田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7.3%,恢复湖泊湿地、滩涂3.9平方公里,水资源、山体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一是加快自然生态恢复。加强美丽山水保护,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境内拥有矿藏39种,其中石英储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为此,我县建立了水晶、石英限制开采区域,实行限量定点开采,核发采掘证件,取缔无证采掘,科学引导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序利用。采取关闭小井、用水许可、限时供水、总量控制等措施,较好地保护了“华东第一温泉”。境内16条主要河流和63座水库水质均达到功能区标准,划设羽山、房山、磨山、安峰山禁采区,强化省市级森林公园分级管理和用地管控,西双湖湿地公园建成全市首家省级湿地公园,全县湿地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较好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二是加快实施环保设施建设。东海县已建设了19座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管网全贯通、监控全到位、排放全达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2%。投资6580万元兴建的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常运行。建设垃圾中转站40座、垃圾房6700座,添置垃圾收运车1300多辆,城乡垃圾基本做到日产日运日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3.6%。组有保洁车、村有垃圾房、镇有中转站、县有填埋场,集卫生保洁、垃圾收运、无害填埋于一体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医院危废全部委托处置,医疗“两废”安全处置率100%。26个室内农贸市场覆盖城乡,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61家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三是加强生态产业建设。在发展生态工业中,东海县注重调整产业结构,严控涉重、化工行业,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生态环保产业集聚倍增,成功招引博世、中材高新、晶海洋等一批世界百强、“国”字号、行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该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市级以上生态农业龙头企业20家,经省部级认证的“三品”基地17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比重为94.5%。东海大米、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双店百合花、东海水晶、东海(老)淮猪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拥有数量全省县级第一。同时,探索发展生态文化,积极融入连云港山海风光游和徐州两汉文化游。水晶温泉特色游、湖景观光游、乡村采摘游,“东海生态一日游”因生态环保而倍受游客青睐。
    四是加强水环境治理。东海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号称“百库之县”。近年来,该县建立了全覆盖的“河长制”责任体系。全面整治河岸企业,关闭、整改、搬迁河流沿岸企业198家,封堵排污口79个。扎实推进水体清淤,清淤河道52条420公里,疏浚土方425万方。玉带河、石安河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境内主要河库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目标,以秸秆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2%。
    五是加强生态家园建设。环境“城考”蝉联全省三连冠,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围绕“环境美化、家园绿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目标,东海县还着力实施生态家园共建工程,高起点推进“70平方公里、60万人口规模”的生态新城建设,精心实施滨河新区“四桥六路”生态工程,提升城区10多条主干道绿化品位,建设市民广场、石安河景观带等20多处绿色休闲场所,19个乡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11个村成为市级以上生态村,79个村获批省一级康居示范村,涌现出了114个省市级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社区、园林小区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