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杂交晚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
10月21-22日,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湘潭市雨湖区及长沙市芙蓉区示范展示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系列组合进行了现场考察与测产。此次测产验收是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专家测产验收,对于评估第三代杂交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22日上午的专家评议会形成以下评议意见:
G3-1S/亲89、G3-1S/亲183、G3-1S/亲19等组合于6月14-16日播种, 7月5-12日移栽,表现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籽粒充实饱满,后期转色好、不早衰。其中,G3-1S/亲89(叁优一号)经取样考种:平均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每穗总粒数390.0粒,总颖花数达到6000万/亩。
对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收测产,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专家组认为:第三代杂交晚稻新组合表现优势强,产量有重大突破。建议国家及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考察与测产专家评议会上,袁隆平院士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是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不仅兼有三系法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法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繁殖、制种存在风险的缺点,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途径。在被问到此次测产结果是否满意时,袁隆平院士表示:“达到预期,很满意。”
目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并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系列苗头强优组合。
改掉坏毛病,做个“好孩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自己“孩子”的性格十分了解,一直想方设法治疗它们的“先天缺陷”。如果以老百姓的标准来衡量,前两代杂交水稻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吃”和“傲娇”:喜欢大肥大水,一旦“供食”不足则产量平平;对生态环境和种植技术“挑剔”,导致普通农民“驾驭”不了,靠“专家种田”获得的高产,难以全面从试验田走向农民粮仓。
第三代杂交水稻终于改掉了这两个坏毛病。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清竹村基地项目负责人甘宗恒告诉记者,清竹村当地的种植环境并不特别,海拔不到百米,他们也没有对田里的水稻过分精耕细作,不管是播种移栽、田间管理还是病虫害防治,使用的技术和投入的精力与普通农民正常种植差别并不大。
“和我之前种田可以说一模一样。”当地农民陈太佳是种了十多年水稻的“老把式”,这次全程参与了测产水稻的种植。他告诉记者,以施肥为例,施的都是常见的氮磷钾肥,“饭量”也和普通水稻每亩40公斤差不多,分蘖、扬花和灌浆这些水稻生长的不同关键时期都不需要“特殊照顾”。
“拨快”生长期的前进键
“这次测产结果可以说令人振奋。”赵炳然介绍,除了试验点的土壤、海拔和气候等环境都不是事前精心选择的“良态”,而是接近于大部分普通农田外,这次测产的组合为晚稻,与前两代杂交水稻测产基本上以中稻为主相比,生长期缩短了1个多月。
“第三代杂交水稻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缩短生长期的同时又保持了较高的产量。”专家测产组成员、中国水稻所副所长钱前表示,过去我国一些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播种到收割,需要160天甚至180天,而这次测产组合只花了125天左右。“生长期缩短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节约了资源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钱前认为,如果从单日产量来看,这次接受测产的G3-1S/亲19表现“十分突出”。
缩短农民的生产田和科学家的试验田之间的产量差距,是能否得到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在一般条件下种植一些优秀的第二代杂交水稻品种可以达到600到700公斤的亩产,但在同样种植条件和环境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800公斤。”李新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