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家庭农场引领农业转型
近年来,姜堰区积极抢抓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泰州城北现代农业走廊建设的契机,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强化示范引领和政策扶持,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最新统计显示,该区累计土地流转面积42.75万亩,发展专业大户1642家、家庭农场1039家,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达28万亩,专业大户规模经营面积达8.7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是支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在姜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姜堰区委书记李伟说。
前8个月新增家庭农场247家
走进桥头镇大杨村曙光家庭农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农场主黄曙安正蹲在地上维修拖拉机,长年的风吹日晒令他肤色黝黑。他告诉记者,再过一个多月水稻就要收割了,趁着最近农闲,赶紧把家中的几台农机具拾掇好,为即将到来的农忙做好准备。
2013年,老黄流转了300多亩农田,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去年,农场采取“稻麦加西瓜”的种植模式,一年净赚30多万。“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个丰产年。”看着一排排长势喜人的稻子,老黄心情一片大好。
在桥头,像老黄这样的家庭农场已建有143家。这几年,桥头镇家庭农场蓬勃兴起,目前全镇已流转耕地2583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
桥头镇是姜堰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姜堰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强化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在今年下发的《关于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中,明确对当年新增土地流转集中连片从事粮食生产100至300亩的,每亩奖补100元;对达到“八有”标准的示范性家庭农场,一次性奖励2万元。
奖补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姜堰区新增家庭农场247家。
创成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
“田鱼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松土,而稻田为田鱼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28岁的孙飞俨然一名农业专家,在田间向几名前来取经的农场老板传授稻田养鱼的经验。
2011年,孙飞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绿色创业”之旅。2013年5月,在沈高镇河横村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孙飞注册成立姜堰区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承包了300亩农田,主要生产“汉土牌”无公害大米,其中30亩采取稻鱼共作模式。
汉土家庭农场所产原生态大米主要销往上海、北京等地,每公斤能卖出40元的高价,去年收获的1万公斤稻田鲶鱼也很快销售一空。目前孙飞的稻田生态养鱼方法及“汉土牌”生态大米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受理。
在姜堰,科技兴农、管理兴农已成为一种潮流。为推动家庭农场进一步迈向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该区以种田能手、农机手、村组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为重点,积极整合培训资源,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途径,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普及先进种养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每年培训农民2万多人,新增持证农民5000余人。
为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姜堰区政府还研究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八有”创建标准。目前该区已创成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泰州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2家。
农民拿了租金还能挣工资
2012年,兴泰镇西陈庄村被列为姜堰区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村,然而当该村流转出的第一宗土地进行招租时,却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
“政府宣传虽然很到位,但谁都不敢冒风险第一个干。”兴泰镇为农服务中心主任许如德回忆道。
为加强示范引领,该镇邀请邻镇种田大户马民元、马子吉、杨桂民三人前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秋季,三人合伙流转土地500多亩,成立了泰州市杨马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采取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平均下来,每亩每年纯收益达四五百元,一年下来净赚20万不成问题。”马民元说。
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本地农民动了心。在典型示范下,不到3年时间,兴泰镇已实施土地流转2.42万亩,规模经营占比达86.02%,拥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2个。
农场主有赚头,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同样是赢家。在兴泰镇,农民除了每年650斤水稻/亩的土地流转费外,还能走进当地工厂,每月挣到两三千元工资。
“家庭农场在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姜堰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李文飙说。根据测算,家庭农场的亩产比一般农户种植每亩可净增收益200元左右。而土地流出农户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可以实现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一举两得。
据了解,去年,姜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10671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60元,增长10.8%,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人们的幸福感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