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基层水利站改革透视
2012年4月,江苏省张家港市进行基层水利站改革,剥离过去水利站直接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经营性职能,将其确定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科学定编,全市9个基层水利站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改革后,在农民眼中,水利站变了。“以前水利站只管收费、做工程,现在是真搞服务。水利设施坏了,河道淤积了,只要一有问题,立马就有人来解决。” 张家港市塘桥镇顾家村赵保明说。
水利站改革激发了多年来沉积在乡镇村落的水利潜能,夯实了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的基础,提升了服务“三农”水平,也更好地顺应了现代农业和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
民生水利呼唤体制支撑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张家港市进行水利站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水利设施面广量大,服务面宽,公益性和专业性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水利处于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期。可以预见,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将陆续竣工并投入运行,成为强农惠农的坚实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管理服务工作。
水利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引发人们对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的全新思考。乡镇水利站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活跃的一环,它对上可承担区县水利建设任务,对下可组织民众参与管理。乡镇水利站搞不活,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难言成功。
张家港地处江南平原水网地区,农业用水是大户,水利在乡镇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水利站的服务能力,是防洪排涝、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江苏省水利厅曾多次调研张家港市水利站建设,认为水利站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二是投入严重不足,自身建设薄弱;三是人才短缺,服务功能低下。这些问题,与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规范工程运行管理、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张家港的难题,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面临的普遍难题。基于基层水利的客观要求,201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大门由此开启。
江苏省随即推动基层水利站建设。2012年,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水利(务)站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末,全省乡镇水利(务)站建设达到“机构健全、定编定员、职能明确、财政保障、能力提升”的目标。苏州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切实推进基层水利站改革。
以中央、江苏省、苏州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机构健全,定编定员,职能明确,财政保障、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2012年,张家港市对基层水利站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找“病灶”开“药方”
张家港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陈颖俊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水利站主要依靠农业水费和承接水利工程项目维持日常经费开支,由于经费保障不足,生存问题凸显,方向也开始“迷失”:“首要任务不是‘操持’灌溉排水等公共服务,而是‘操劳’员工的‘吃饭’问题”。
张家港此次水利站改革的目的,正是要改变职责不清、人员经费短缺而无事可做或有事难做的状态,激发基层水利站的活力。
找到“病灶”,张家港随即开出改革“药方”。明确水利站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和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是改革的第一步。随后,按照事企分开、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张家港把参与区镇水利工程建设等经营性服务职能从水利站剥离出去,同时,明确其农业灌溉、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保护、水土保持、水行政执法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现在员工吃上了财政饭,不用为工资发愁,专心服务水利的决心就更大了!” 体制变革,让南丰镇水利站站长张鲁平看到了希望。
水利是普惠于民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在基层水利服务管理职责归位的同时,让公益事业回归公共财政,由公共财政“买单”,这是实现基层水利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张家港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对水利站改革的战略考量。
在基层水利站建设中,人是核心因素。与过去简单的农田水利工程相比,现在农村水利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均有明显提升。让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上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要求,改革中,张家港市科学设岗,以岗定人,竞聘上岗,新进水利员在具有水利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中公开招考。人才不仅要留住,还要提高其业务水平。对此,市水利局每年组织不少于10期职工培训活动,开拓水利职工的视野,提高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在深化改革运行机制、优化事业资源之外,张家港注重内外兼修,从2013年起,大力推行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建设,从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三方面入手,利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了现代化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机构。
有机构、有经费、有人员、有设施,是张家港对水利站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为基层服务的能力大大提升。
为调动积极性,张家港市水利局采取评星定级的方式,分别设“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水利站对“星”入座,综合评价。目前,全市9个水利站全部达到“五星级”标准。与此同时,水利站全面推行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良性发展轨道。
对接需求服务民生
改革水利站,解决的是基层水利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从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水利站协助乡镇制定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协助乡镇组织实施各类水利工程,为乡镇政府防汛抗旱当好参谋和助手,参与水行政执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参与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乡镇供水规划,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地政府、水利部门和农村群众,都是这一改革的受益者。
今年主汛期,住在张家港市塘桥镇顾家村的群众心里很踏实,塘桥镇水利站站长周晓宏告诉记者,早几年这里还是一下雨就会内涝的村庄。2012年开始,水利站加强区域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提高镇区防洪除涝减灾能力。依托信息化建设,水利站还建成了圩区排涝站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快速了解全镇各个圩区的相关情况。
张家港境内河港纵横交错,一些中小河流还承担排泄洪水的重任,防汛保安澜,是水利工作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市9个水利站均建设有圩区防汛排涝远程监控系统,有效提升了全市的防汛水平。每年汛期前后,水利站组织人员开展汛前、汛后大检查,维修工程,保养泵站设备,迎战洪水更有底气。
早上8点,张家港市凤凰水利站站长刘峰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河道巡查。此时的他,还有一个身份——市水政监察大队凤凰中队中队长。
据了解,张家港市9个水利站均为市水政监察大队下属的水政监察中队,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各镇、村级河道工程的保护和清障工作,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事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所辖范围内涵闸等防洪工程、边界水事进行管理,对河道填堵、侵占和擅自取用地下水、乱设排污口等行为进行巡查和执法。定期巡查,尽量将涉水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不仅减少了执法成本,而且降低了水事违法案件的发生概率,有效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水利为群众服务的渠道畅通了,农民的诉求通过水利站得到解决,也让乡镇党委和政府省了不少心。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顷良田整齐划一,千亩大棚集中连片,河道纵横水系独立。园区水利站站长方东说,张家港市于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县,张家港市水利局制定了《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后,开始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园区已建立起一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养护、使用长效机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持续发挥效益。现在渠道坏了有人修,灌溉水根据农户的需求,流到田头。有序服务,让邻里关系更和谐。
水利站改革,其职能从过去偏重工程建设转变为以服务为主,而服务的关键在于与民生需求相衔接,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乐余镇向群村和红星村交界处,有一条1.6公里长的河道,50年来未疏浚,已成旱港,排水严重不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群村二组村民张维城向水利站工作人员提出了开挖、疏通的想法。令他没想到的是,水利站当天就与向群、红星两村沟通,并电话答复计划利用下半年渠道维修项目疏通排水。
改革改变了过去水利工作无腿、短腿、跛脚的状况,水利工作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变得更加直接,水利职能也进一步延伸。协助乡镇制定当地水利规划是水利站的重要服务职能,近年来,各水利站相继修编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划、省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水美乡镇水系规划等。杨舍水利站站长潘建刚告诉记者,现在镇政府所有发展规划都要求水利站参与,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涉水问题,也常需要水利站出面解决。而在锦丰镇,水利站不仅认真配合乡镇做好水系调整、防洪除涝等规划编制,而且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服务“三农”,也支撑着水利发展,改革后的水利站与农村群众的利益更加直接。服务优化效益,良好的服务使水利工程更长久、更可靠地惠泽民生。
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水利站改革激活了水利服务民生的末梢神经,基层乡镇日臻完善的水利公共服务,使水利工作与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律动。水利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一些难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秉承让基层满意、让农民满意的目标,张家港市水利站的建设,还将向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迈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