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作战 织密农民致富网
湖氵父的苗木、张渚的茶叶、徐舍的水蜜桃、官林的螃蟹……近年来,一个个极具本土气息的农业品牌,争相“走”出宜兴,“挤”入国内各大城市,有的还漂洋过海“奔”至外国人的餐桌。这些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品质提升、规模扩大、销路拓宽,但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品牌背后起着助推作用的,是一个个日趋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近年来,无锡宜兴市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00 余家,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介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在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提升了农副产品品质和市场认可度,也给种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多的合作社,成为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如今在周铁镇徐渎村蔬菜大棚园,菜农们已经会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农业科技。村民许海星介绍说,村里现在有人用“物联网”搞养殖,有人试点用有机料种白芹,有人将果品嫁接术“转”用到蔬菜上……菜农纷纷变科技户,秘诀何在?
合作社的指导是主因。徐渎村有九成多村民加盟村内的11 家合作社,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加速了农民“变身”进程。近年来,宜兴市积极引导合作社全面加强与国内知名农业高校合作,合作社也把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通过传播农业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依托合作社平台,农民纷纷大胆尝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丰汇水芹等10多家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科技型合作社。
昔日船小好掉头,如今船大好冲浪。合作社将分散经营转向专业化规模联合经营,显著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本月初,位于张渚镇的宜兴市项珍茶业专业合作社内,一批批“阳羡雪芽”茶等被装箱销往美国。该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严格质量管理,产品农药残留等指标达到欧美国家标准,成功牵手“联合利华”拿到出口订单。目前,合作社年生产加工茶叶4000吨以上,其中有3000多吨销往国外。立足宜兴特色农业资源,宜兴市不断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抗风险能力,打响宜兴合作经济特色品牌。合作社还为农业标准化推广提供了有效载体,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操作流程、产品质量标准,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注册登记的合作社1300余家,而入社农户普遍比非入社农户增收20%以上。__此外,宜兴市还在省内率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引导合作社由“农民个体联合”向“合作社联合”推进,先后组建各类合作联社19家,合作地域横跨14 省20多个县市,数量居全省县级市首位。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手。人才尤其是“领头雁”人才,是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9 月2日,张渚镇农户黄兆水来到苏合农产品(宜兴)销售专业合作联社,向负责人黄益军道谢。在他帮助下,黄兆水8月份出产的数万斤梨全被大统华超市收购。别看黄益军如今神通广大,当初也是摆水果摊起家。借力市内相关部门组织的相关合作社培训,他于2009年组建晶昊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来又成立了苏南地区首家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为一个个“黄兆水”解决了销售难题。面对基层和农户的致富渴望,宜兴市积极实施合作社人才培训工程,采取“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式,依托各类专业培训机构等,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2009年,省内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基地在宜兴市成立,为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培训。2011年,宜兴市将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农民转移培训总体规划,每年对业务辅导员、经营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进行轮训。2014年,宜兴市还组织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的合作社理事长学习,提升其规范运作理念和经营管理水平。眼下,宜兴市每年培训合作社人员5000多人次,累计培训近3 万人次,一批合作人才得到快速成长,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中坚力量。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