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北新镇红阳村种出“摇钱树”
北新镇红阳村将闲置的集体土地和农民流转的土地合二为一,建起了2000余亩的苗木基地。
种出“摇钱树”
秋高气爽,沿着沿江公路一路向西,在北新镇红阳村地段,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苗木基地一片翠绿,楸树、香樟树、白蜡树、榉树、女贞……各种苗木应有尽有。
5年前,红阳村对闲置的400余亩集体土地进行发包,吸引了投资者前来种植苗木。目前,加上村民流转的土地,累计已形成2000余亩的苗木基地,不菲的租金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400余村民拿双份工资
9月17日,红阳村苗木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不少村民正忙着给苗木培土、除草。正在除草的村民刘振祥乐呵呵地说:“今年我已年过60了,这年龄去厂里打工都嫌年纪大了。现在在家门口干活,和老伴一天能挣100元。加上3亩多土地出租给苗木基地,一年租金近3000元,等于拿了双份工资,合算!”
据村党总支书记沈赛兵介绍,5年前,村里有470亩集体耕地因种种原因被闲置。经研究,村党总支部一班人决定,将这些土地发包出去,用于增加集体积累,为百姓多办好事。经过精心考察,村里引进了东方杉苗木基地、楸树种植园等多个苗木项目。
当苗木基地形成规模时,红阳村的绿色经济声名鹊起。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苗木产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实惠,租金收入远远高于传统种植。更可喜的是,流转土地后的村民在基地打工,这样的农民在红阳村不在少数。
刘振祥说,苗木基地优先雇用当地老百姓,一般都是留守老人居多。我虽然60多岁,但还有劳动能力,不能坐在家里靠子女养活。到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仅去年,全村有400多人在苗木基地打工,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50多户村民搞家庭绿化
一到苗木出售的季节,红阳村里别提有多热闹。一辆辆满载苗木的大卡车来回穿梭,卖了一批又补种一批,苗木基地的风生水起让村民们瞄准了“商机”。同样,前来采购苗木的老板似乎对红阳村情有独钟:“只要是村里种的,不管是基地的还是农户的,同等价格收购。”
吃了“定心丸”,村民们纷纷在责任田里种上了树苗,有桂花树、榉树、广玉兰、红枫等,少的半亩,多的5、6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50多户村民,搭上苗木基地的产销“顺风车”开展家庭绿化。“村里号召农户种植一些比较好培植的树种,不影响平日的工作,利用闲暇之余进行培管。”沈赛兵说,村里还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培管技术。
今年42岁的黄娟原本是个缝纫工,两年前辞去了工作,在家种植了5亩桂花树和榉树。黄娟说,种植也得讲究科学方法,要定期锄草、松土、浇水、施肥。
“这些小树苗可是摇钱树,帮助我们走上致富路。”黄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年的榉树每棵价格在60元以上,5年的桂花树每棵起码要100多元,树龄越长价格越高,这可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增收好几倍。最高兴的是销路有保障。
200万投入村公益事业
走在红阳村农村公路上,一条条水泥路笔直宽阔,300多盏路灯照亮全村,路旁的树木随风摇弋,一幅新农村美丽画卷展现眼前……
说起村里安装的路灯,村民们赞不绝口:这是村里为百姓办的一件大实事。靠着发包土地收取的租金,红阳村有了钱,为民办事的底气也足了。早在2011年,村里出资60多万元安装了300多盏路灯。村民朱永涛说,当时安装路灯的时候特别轰动,百姓们都拍手称快。原来一到晚上村里黑漆漆一片,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自从有了路灯,大伙都爱上了散步,村民们的身板也更利索了。
自从引进了苗木基地,红阳村先后拿出200多万元建起了村公共服务中心,建造了8.6公里农村公路。水利建设、“四位一体”、绿化建设、农村改厕、有线电视推进等全都走在了全镇各村前列……
还让村民称道的是,每年重阳节,村党总支部购买礼物慰问80岁以上老人和70岁以上老党员。沈赛兵坦言:村里有了钱,就要为百姓谋福利。今年计划重建卫生室,让村民看病更加便利。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