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里刨“金子”

来源: 时间:2015-10-19 点击数:

    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业的寅阳镇农武村合作社,带动了300多户农户勤劳致富。“成立合作社后,他们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进行销售,目前全村已形成了种植基地1500亩,社员发展到300多户,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10月13日,谈及发展农民合作社带来的喜人变化,寅阳镇农武村党总支书记施兴涛喜不自禁。
    90年代中期,农武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全村2000多人口,纯农业户占到了70%以上。“有的零转让费把土地承包给外地人,有的干脆让土地抛荒。其实,这样的做法都很浪费,根本没有把土地的作用发挥出来。”施兴涛回忆,前几年,有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当时,反季节蔬菜是个新鲜事物,大冬天能吃上新鲜的茄子、番茄,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有思路便有了出路。不少村民因此而走上了致富路。”
    看到种植大棚蔬菜赚了钱,一些村民开始效仿。但是,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小,又缺乏专业技术和资金,导致产品质量低,销售渠道少,菜农很难获得收益。近年来,村委会一直在摸索如何改变农民一年两季的传统农耕模式,让农民从土地里刨出“金子”。施兴涛多次和村干部商议,决定由村委会牵头建立蔬果专业合作社。2007年10月,在村委会的大力倡导下,农武村蔬果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村委会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在销售上,勇于打破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积极扩大营销网络,提升合作社的知名度。良好的运营机制,帮助会员确立“抱团发展”的经营理念,实现了合作社与会员的双赢。
    22组村民薛美琴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50开外的她每年都能赚到好几万元。用她的话说:“在家坐着就能种庄稼,从种到收,所有的活合作社都全程参与指导,老百姓省时、省力,收益好。”今年开始,做泥水匠的老公孙郁兵放弃了老本行,回到家里帮妻子打起了“长工”。“我一年打工能挣5万多元,但是种蔬菜的话,亩收入能达到1万元,比打工挣得多,而且还能照顾家里。”孙郁兵说。
    “加入合作社后,产品销路有保障。同样种大棚丝瓜,每亩地比没入社时要多收近千元。”谈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60岁的社员陈忠新笑得合不拢嘴。陈忠新指着自己流转的土地介绍:“我在几年前就开始流转土地,一开始是几亩,现在扩大到了10亩,全部用来种植大棚蔬菜。”
    在种植技术上,村委会引导合作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根据季节、农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指导会员进行农业日常生产管理,提高广大菜农的种植技术和水平。
    2010年开始,3组村民刘锡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种了一亩大棚蔬菜,当年就有了收益。刘锡陆说,这些天,自家的一亩多西兰花叶子发黄,情急之下跑到合作社求助。技术员马上上门查看,初步认为是病虫害造成的,手把手指导如何消灭虫害。如释重负的刘锡陆感慨不已:“合作社不仅包销路,还在种植过程中手把手指导,让会员们吃了定心丸。”
    据统计,2014年,农武村合作社实现销售1085万元,带动了300多户农户致富。合作社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