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利用
10月15日,古里镇苏家尖村村民何小英从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到了一只印有自己专属身份二维码的灰色垃圾桶,用来盛放家中的可堆肥垃圾。与此同时,苏家尖村生活垃圾处理点建设和有机肥处理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也已完成,预计在本月中下旬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本市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开启。
此次试点工作首批4家试点单位为古里镇联泾村、坞坵村、苏家尖村以及虞山镇福圩村汪家宅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垃圾出路问题,而且能有效防止“垃圾河”回潮反弹,进一步巩固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村庄建设成果,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生产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此次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与城区垃圾分类方法不同。城区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有害三类,而此次按照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属性特点,将垃圾分为四大类进行处置。
第一类是可堆肥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腐烂瓜果、动物内脏、零食碎末等生活垃圾,以及作物秸秆、枯枝烂叶、谷壳、笋壳、豆壳、残次水果等生产垃圾。对这类垃圾,将采用生物堆肥的方式进行处置。第二类是有害垃圾,包括各种充电电池、有机电池(不包括普通干电池);废弃节能灯、日光灯管、废弃日用化学品;废弃电子产品;其他产品成分中含汞、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废弃物。对这类垃圾,鼓励村民自行携带至村内有害垃圾收集箱,由市环卫部门收集后,运送至有资质的专业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第三类是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织物等。这类垃圾由村民自行出售或投放至村内可回收垃圾桶。第四类是其他垃圾,即除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之外的生产生活垃圾。不可堆肥垃圾按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方式运至镇垃圾中转站,然后运至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完善设施引入智能评价
在试点过程中,试点单位向辖区每户家庭发放15升蓝色和灰色垃圾桶各一个。印制二维码的灰色垃圾桶用来盛放可堆肥垃圾,蓝色垃圾桶用来盛放其他垃圾。同时,在村垃圾集中收集点放置“三桶一箱”,即240升可堆肥垃圾桶、绿色可回收垃圾桶、蓝色不可堆肥垃圾桶和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箱。目前,苏家尖村250户村民家庭的垃圾桶发放工作已完成。
在不久的以后,苏家尖村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村民将每天收集入桶的可堆肥垃圾放置在门外,保洁员使用专门车辆上门收集,根据情况每天收集1至2次;保洁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对村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价。收集的可堆肥垃圾经过分拣、粉碎后投入有机垃圾资源处理机,经过通风、搅拌等,在菌剂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最后形成有机肥料。据了解,苏家尖村生活垃圾处理点一天可处理可堆肥垃圾300公斤,形成的有机肥料大部分将被送往附近的田娘农场用于农作物种植。
据古里镇爱卫办主任陈新华介绍,为了提高农户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管理人员对符合分类要求的农户进行积分制统计。收集人员负责采录称重数据和分类质量信息。称重数据根据垃圾桶刻度线分为5档,分类质量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共四档。称重数据得分、分类质量得分、每天收集次数这几个要素相乘得出当天村民的积分。积分可兑换洗衣粉、毛巾等日用品,有机肥,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水费等。此外,古里镇还将农户垃圾分类执行情况与农户家庭及个人的荣誉相结合,作为各类评先评优的一个依据。
化害为利村民热情高涨
“以前的垃圾都是混着装,虽然省事,但是量大,门口垃圾桶一下就满了。现在进行分类,麻烦是麻烦点,但由于不同的桶分开拖,厨余垃圾也能及时收集。村里还给我们积分,积分可以换奖品,这听起来就带劲!”村民何小英对垃圾分类充满了期待。
为了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古里镇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完善,9月份专门成立了镇村两级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该镇积极探索宣传途径,通过举办培训、发公开信、发宣传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到公开信,何小英深有感触地说:“看了信我们才知道目前镇里平均日产生活垃圾90吨左右,增加的垃圾量超过了焚烧厂的处理能力,现在必须靠大家自觉行动进行垃圾分类,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今年8月25日,古里镇邀请市环卫处的工作人员举办了一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培训课,苏家尖村、联泾村、坞坵村三个试点村的150名村民代表、保洁员、党员代表参加了培训,现场发放宣传册150多份、垃圾分类宣传环卫袋和折扇等200多份。围绕认识垃圾、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这三个问题,工作人员利用PPT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帮助参训人员初步树立起农村生活垃圾“能卖就去卖、干湿要分开、有害单独放”的分类处置意识,增强了普通百姓的环保意识,为全面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