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变“一把火”为“一把钱”
今秋以来,受秸秆焚烧影响,东北等地正遭遇最严重雾霾。武进区共有稻麦种植面积20多万亩,每年产生秸秆10多万吨。如何让这些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权威人士指出,一方面要让秸秆顺利走出田间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
为此,武进区抓住秸秆利用牛鼻子,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摸索试验秸秆的收、运、用体系,又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做足文章,形成了武进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依托财政支持,我们率先在前黄和礼嘉两个农业大镇探索建立秸秆收储网络。通过财政补贴形式,由各村建立秸秆收储队伍,统一将村域内的秸秆回收到村内收储点。相关农业资源企业则在镇上建设大型的镇级秸秆收储中心,统一处理各村收储点的秸秆,并对秸秆进行加工制造,从而形成了“秸秆利用企业——镇秸秆收储中心——村秸秆收储点——田间”的秸秆收储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武进区通过积极引导,多渠道探索综合利用方式。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通过购机补贴、开工以奖代补等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带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参加机收作业,今年预计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50%。
在林果大镇雪堰、洛阳、礼嘉,通过利用秸秆进行果园覆草,既保湿、控杂草,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年消耗秸秆3万吨以上。
相关统计显示,武进区通过秸秆综合利用,过去的废料现在变成了饲料、肥料、燃料,预计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全省领先。
通过两条腿走路,武进不仅有效遏制了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同时,将秸秆有效转化成生物质燃料进入市场售卖,还产生了经济效益,一举多得。在武进,秸秆正由过去的“一把火”转变为“一把钱”。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