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四措并举提升古村落保护利用质量效益

来源: 时间:2015-12-07 点击数:

    吴中区,太湖边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古村落更是星罗棋布,全市首批公布的14处古村落中就有11处坐落在吴中区,东山陆巷、三山岛,金庭明月湾等古村落更是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吴中区以“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为导向,坚定不移地推动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新途径。
    一、古村落保护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吴中区已初步形成区镇层面科学决策,国资公司、属地政府组织实施,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业务指导的古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在领导决策层面,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核实检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同时,东山镇、金庭镇相继成立了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指导古村落保护工作。在专家咨询层面,专门组建由规划、建筑、考古、文化、旅游等方面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组成古村落保护专家小组,制定专家咨询建议、公众舆论监督等方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运用理论成果、先进经验对古村落保护提供咨询论证。在组织实施层面,组建苏州太湖洞庭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全区古村落、古建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保护和统一管理,加快重点项目推进,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手段进行运作管理,为古村落保护利用提供载体平台。
    二、古村落保护必须注重“政策扶持”。东山、金庭等乡镇既是古村落、古建筑的集中所在地,又因地处环太湖沿线,经济发展受限而面临无力保护的“两难困境”。对此,吴中区从资金、规划、政策、项目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完善一揽子的扶持政策体系,着力破解古村落保护利用中的瓶颈制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出台《吴中区古村落保护贷款贴息和经费补助办法》、《吴中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等政策,区财政设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奖励资金,对实施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单位、个人予以贷款贴息和补助奖励。目前,区财政已累计下达资金2500余万元,吸引社会和个人投入约1.2亿元。二是强化规划引领。重点对全区古村落的街巷格局、水系驳岸、地貌遗址、古建石刻等文化遗存进行摸底调研,完成11处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加快推进东山陆巷、杨湾、三山岛,金庭明月湾、东村等5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修编。三是加快项目建设。目前,明月湾古村内王家祠堂等8处建筑,陆巷古村南北入口综合维修、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街巷立面改造、三线入地等工程基本完成,三山岛、堂里、东村等古村部分古建筑修缮工程加快推进,古建风貌、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古村落保护必须注重“因地制宜”。针对古村落保护现状各不相同、开发利用条件存在差异等情况,结合区情实际,有重点、分步骤、差异化推进古村保护利用,着力避免古村落保护“一刀切”。一是优化提升模式。对前期保护利用初具成效并已对外开放的陆巷、明月湾、三山岛、舟山村等,由属地政府继续做好村庄整治、环境提升等后续工作,打造古村落保护利用亮点品牌。二是重点推进模式。对当前列入保护重点亟待修缮、并具备一定开发条件的杨湾、东村等,由国资公司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核心区保护开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古村落整体保护风貌。三是点状保护模式。对古建筑较为分散、单点资源突出的堂里、东西蔡、植里、甪里等地实施点状保护,由文物部门、属地政府、国资公司重点做好古建筑、古遗迹的“点状”修缮,同步推进村口风貌整理、污水处理设施等工作。四是整体搬迁模式。对原地保护开发存在较大难度的徐湾古村落实施村庄整体搬迁,强化保护开发,重点引进以生态低碳为特征的土著型精品酒店或体验式田园风格度假村,着力打造古村文化旅游精品。
    四、古村落保护必须注重“统筹兼顾”。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传承历史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盘活资源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努力让千年古村落焕发勃勃生机。一是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充分发挥国家5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在加大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度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业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着力打造苏州第一旅游强区。目前全区已开放的古村落5处,其中,陆巷等地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纳入全市乡村游网络体系。二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环境整治提升、污水管网铺设和古建筑保护工作,打造山清水秀、整洁干净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如,三山岛桥头村对沿街新屋“穿衣戴帽”,水泥路面恢复石板或小青砖铺地,建立完善垃圾处理、消防安全等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全岛需求,三山岛湿地公园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民生福祉有效改善。一方面,通过实施古村落保护利用,一大批损坏严重、亟需修缮的古宅老宅得到保护修复,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各地尝试采用货币补偿方式向当地村民租赁古建筑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如,明月湾古村向村民租赁4处古建筑对外开放,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每年向村民支付租金4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