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通全市粮食总产341万吨 同比增加7万吨
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二五”期间,南通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三农“强富美”。
构建产业体系
粮食产量连续增长
2015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根据农情数据汇总,今年全市粮食总产341万吨,同比增加7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万吨,增长4.9%;粮食单产水平达到437.2公斤,比“十一五”末增加27.5公斤/亩,增长6.7%。我市按照“稳粮油、缩豆棉、扩高效、提优质”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低产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压缩,高产主粮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全国劳模、省种粮大户于冬娟今年试验“旱改水”并获得成功,种植的130多亩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启海地区多为沙壤土,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物为主,粮食单产水平低。农技人员算了一笔账,改种一熟小麦、一熟水稻后,全年亩收入2600元,效益增加1倍。目前,启海地区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实施“旱改水”。
百姓的“菜篮子”更满了,菜品更丰富。在南通双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800多架大棚芦笋获得丰收。使用微生物菌肥,用防虫灯和防虫网防治虫害,这个基地的芦笋实现了无化肥、无农药,获得“无公害蔬菜”认证。一对在基地负责大棚管理和采收的老夫妻年收入达到38000多元。
海门三厂生态休闲综合园由金盛绿园、味之原农场、世外桃源等6个农业园区组成。世外桃源园区推出“赏桃花、采鲜桃、品农家美食、享农家乐趣”系列活动,吸引了南通、上海及苏南地区的游客。“十二五”期间,我市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花卉苗木、蔬菜园艺、现代渔业等产业均已形成规模集群效应。
推动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示范区迈新步
今年初,南通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级8个重点园区已建设11.8万亩,完成规划总面积的60%。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2.7万亩,6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309家,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年销售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8个。围绕沿江、沿海和城郊3个核心区,新增各类休闲农业园区71个,累计建成325个,资产总额110亿元。
今年8月初,海门市圣杰牧业有限公司利用沼气发电并网,向国家电网销售余电,这标志着我市沼气分布式发电并网成功,填补了省内沼气分布式发电并网的空白。我市共有30家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28处,总装机容量3050千瓦,目前,各地正在复制分布式发电并网模式,届时,全市每年可增加清洁电力2000万千瓦时以上,相当于1.2万户家庭用电量,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万吨。
“今年连续阴雨,稻收晚了,会影响下茬小麦生产吗?”“山羊怎样才能养得好,不生病?”11月26日,市农委20多名科技人员来到如皋市吴窑镇三元村,给农民们提供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把价值2.5万元的草绳机、农作物良种分发给群众,并做了一场山羊养殖方面的讲座。“科技下乡帮我们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一位村民说。
吴迪林是如皋市白蒲镇的名人,附近的村民种不了的地都交给迪林专业合作社托管。该专业合作社服务内容涵盖育秧、机插、防治、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全市像这样的“全托管”服务主体有近千个,服务面积50万亩。
提升基础设施
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秋收季节,海门峰光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内,11台烘干机连续不停地开展烘干作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涛介绍,这里是海门最大的烘干基地,除了满足自己的生产需要外,还能帮助周边的水稻种植户。今年秋收后期连续阴雨,我市各地新上马的烘干中心为水稻收储立下大功。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产业化扶持项目141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资金超2亿元,建立了一批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南通还建设了4个万亩蔬菜基地,有力保障了市区新鲜蔬菜供给。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直接挂钩帮扶贫困农户174户,带动周边220多农民就业,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我市围绕“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投入整治资金31.5亿元,全面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2014年4月通过省全域性验收,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78个。其中,通州开沙村、如皋顾庄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围绕建设“绿色南通”的总体要求,实施了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骨干河道生态防护林建设、村庄绿化建设等一批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至今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3.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5.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造泵站1205座,新建防渗渠道3566.7公里,闸站11座,排涝工程39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1万亩。共疏浚县乡级河道498条(段),疏浚村庄河道(塘)21255条(座),完成农村河道岸坡综合整治330.17公里。共解决40.2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和22.91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2015年1月,总投资3.63亿元,南通建国以来单体最大规模水工建筑物工程——九圩港提水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实施后,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对水资源需求的问题,完善全市引江供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