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环境美”新无锡
近日,无锡市召开太湖治理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太湖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要求全市上下着眼于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着眼于有效解决水环境问题这个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把推进太湖治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导性的战略举措,把太湖治理成效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基础性的重要指标,把改善和提升太湖水质作为全市人民群众普惠性的民生福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太湖,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太湖治理,从生产和生活两端抓源头,从治理和保护两手抓减污,从约束和激励两头抓推进,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考核,推动太湖和河道水质逐年向好、不断改善,到2020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全面完成全市域黑臭水体治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无锡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在控源上调整产业结构,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大幅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在减排上加快改造升级,抓住治水这个突破口,凡是对水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都要纳入整治范围,依法取缔淘汰搬迁一批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把污染物排放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截污上抓好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截污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控制COD,而且要控制氮、磷排放;不仅要监控所有入湖断面,而且要监控所有河网;不仅要截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而且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把污染物控住、截住、管住。
二是突出精准治理。抓好重点指标整治,在积极压降其他指标的同时,紧紧抓住总氮总磷这个重点指标,找准控制总氮总磷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制定专项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加快把总氮总磷指标降下来。抓好重点环节整治,扭住河道整治这个关键,围绕解决好重点断面“水质改善”和“黑臭河道”两大问题,实施“清水行动”和“活水行动”两大计划,完善“河长制”监管和考核机制,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河岸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疏通水系、生态修复等工作,防止“重点失准”、“拳脚落空”。抓好重点区域整治,推动沿湖各地区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责任,切实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断改善本地区水环境质量,把沿湖地区建成保护太湖的有效屏障。
三是注重综合治理。推进工业农业生活一体化治理,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特别是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监测监管,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以太湖一二级保护区为重点,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对薄弱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开展畜禽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水体质量的影响;控制减少生活污染,提高生活污水接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推进城乡一体化治理,加强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深化完善排水达标区建设,优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布局,确保治污截污不留死角、没有盲区;把农村污水治理纳入治太“大盘子”,积极推进农村家园和田园清洁化,有效减少农村污水和垃圾污染。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不单纯就治水而治水,而是通过保护和修复整个生态系统,打通山水林田湖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更好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四是推进依法治理。健全完善制度,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鲜明导向,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环境价格等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严格执法监督,坚持依法治太、铁腕治污,加快完善环境执法机制,配齐配强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力量,实行重点污染源监管责任制,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办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处罚力度,对重大违法排污案件,实行挂牌督办,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员,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五是坚持长效治理。保证资金投入,在落实好治太财税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创新理念和思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拓宽和创新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水污染防治的基础性研究,科学总结在生态清淤、湿地修复、蓝藻打捞处置与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得失,认真借鉴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技合作,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切实解决太湖治理过程中的难题。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对治太项目和工程的管理,对于市场化运作的治污设施,明确相关方责任,规范合作关系,强化排放监测,建立健全履约保障和监督机制,确保治污结果符合标准;结合“智慧无锡”建设,加快建立统一的太湖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执法、环评管理、环境信息公开等平台,完善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太湖治理信息化水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