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种植前景广阔!”——土地“CEO”周翠红谈三代人种田变化

来源: 时间:2016-03-31 点击数:

    早春三月,禄口街道宇豪家庭农场内500多亩麦田已披上了一层新绿。农场主周翠红和丈夫开着小轿车来到田边,一边察看苗情,一边向笔者诉说以前种田的情景。
    爷爷种田:亩产最高200公斤
    今年49岁的周翠红告诉笔者,土地承包到户前,她的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种田能手,每天早出晚归,天天泡在田里,管理着50亩集体田地,亩产最高达200公斤,在生产队500多亩稻田中,算是最高产的了。
    “当时种田,拿草木灰当肥料,辛苦耕作一年,遇到年成好时,队里分给一家人全年的口粮也就二百来斤,全家五口人天天饿得慌。”回想起当年家里的生活,周翠红心有余悸。
    父亲种田:勉强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时,周翠红的父亲承包了5亩集体农田。
    “那时我们种田用上了优质谷种、化肥和农药,乡里的技术员常到田间指导,一亩能产稻谷400多公斤就不错了。”周翠红那时还未出嫁,她也经常到田里劳作,“但一年下来,种田只能勉强解决全家温饱,还是富不起来。”
    用牛犁耕田,育秧、插秧、收割全靠人工。尤其是在夏收夏种时节,为赶农时,父辈们冒着酷暑,抢收抢种,一周的时间才能忙完5亩田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自己种田:一年收入30万
    2000年时,周翠红看到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民们种粮的积极性很低,大片农田抛荒。“我是农村长大的,不能眼睁睁看着大片土地撂荒。”于是她毅然放弃办得红火的水产养殖场,租赁了100亩抛荒地开始种粮,从此过上了土地“CEO”的生活。
    轮到周翠红种田,家中的铁犁耙都“下岗”了。她先后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等设备,如今她的仓库俨然成了农机展示厅,农业种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周翠红也从土地里获得了“大丰收”。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刨去成本可净赚近500元。对于种几亩地的农户来说,的确不赚钱,但种了580亩地的周翠红可净赚近30万元。
    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周翠红蹲下身来,像疼爱自己孩子般地抚摸着麦苗,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收入肯定会继续增加,还是规模种粮收益大!”周翠红信心十足地说,今年她还有一个心愿,准备投资建设45亩的钢架大棚,种植葡萄,丰富农场的产品。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