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集群挑起宿迁现代农业发展“大梁”
陈中贵是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农民,也是专业种植金针菜的家庭农场主。种、收、晒、售,陈中贵打理着20余亩金针菜,收益颇丰。但他说,种植金针菜也有风险,“就怕收菜的时候下雨,几天雨一下,金针菜就发霉甚至彻底烂了。”
“靠天吃饭”的还有宿城区屠园乡徐墩村家庭农场主夏仰顺。他种植水稻和小麦,“一旦遇上连续阴雨天,晾晒就成了大问题。晾晒的好坏直接影响收入。”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的部署要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统领,紧扣市情,精准发力,突出家庭农场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地位,引导土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加大金融信贷保险支持力度,倡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到去年底,全市已有家庭农场5270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带来了晾晒、仓储、办公等配套设施用地难,农场主购置农机资金压力大、利用率低,社会化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唐善龙说。
宿迁的家庭农场发展遇到了难题。
创新“破题”,搭建家庭农场集群“航母”
2014年下半年,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思考,市农委启动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试点。
“家庭农场集群,就是以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为基础,以自然村庄、连片地块等为单元,积极引导同类产业的家庭农场靠拢集中,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抱团发展、集聚创业。”唐善龙说。
市农委按照“统一产业规划布局、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生态生产标准、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对家庭农场集群的区域布局、主导产业、沟渠路网、附属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经论证后启动建设。同时,根据各家庭农场集群的产业类型、集群规模、生产半径以及家庭农场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科学合理布局,整合集中单体家庭农场用地指标,规划建设集晒场、仓储、机库、产品分拣场所、冷链、科技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于一体的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
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让夏仰顺眉开眼笑。去年,屠园乡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了5台粮食烘干机,夏仰顺只要把受潮的粮食送到综合服务中心,就可以很快烘干。
“以前在路面上晾晒,最少要晒5天,还要用30多名工人,现在1天就可以完成了。”夏仰顺高兴地说。去年,他提前近20天播种小麦,每亩小麦增产100斤以上。
陈中贵的烦恼也迎刃而解,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起了保鲜库,他再不用担心金针菜发霉了。
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迅速被广大农场主接受。截至去年底,宿迁建成家庭农场集群23个,其中粮食产业13个、果蔬产业6个、花木产业1个、水产产业3个;引进培育家庭农场461个,经营土地面积17.9万亩、水面1.9万亩;建成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19个,配套建设粮食烘干房10座,安装烘干机组97台(套),粮食仓库10500平方米,农机库5950平方米,晒场28190平方米,保鲜冷藏库2000平方米,科技培训教室、电子商务中心、农资超市等附属设施9600平方米。
成效初显,家庭农场插上腾飞“翅膀”
在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游客休闲中心,记者看到货架上罗列着莲藕汁、菜籽油、擀面皮等15个品种的产品,而且它们有个统一的商标:杉荷园。
那么,这些产品是出自一个家庭农场吗?
“这些产品来自12个家庭农场,我们采取集群发展模式,集中注册了‘杉荷园’商标,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统一销售。”杉荷园党总支部书记丁春农告诉记者,如果各个农场主自己打品牌和推广,成本就上来了。
“像这个擀面皮,每天满负荷生产3000多包,供不应求,市场特别好。”丁春农表示,集群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相同产业农场的集中经营,有利于农资批量供应、标准化生产和公共品牌创建,有效地拓展和提升价值链。
“虽然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还不到两年,但是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降低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集群内各家庭农场距离相近、产业统一,便于集中采购农资、组织收种,开展统防统治、产品统销,依靠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泗阳县城厢街道卜湖家庭农场服务中心,由惠丰家庭农场联合集群内20个种粮家庭农场组成联旺粮食种植合作联盟,通过集中农资采购、集中喷药施肥、集中收种耕作以及规模化的集中配套服务,为家庭农场节约成本达150元/亩。
加快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集群发展模式可以形成优势产品市场规模效应,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泗阳县城厢街道卜湖家庭农场集群依托绿色稻米,通过服务中心注册网店,仅前三个月就实现网络销售50多万元。泗洪县石集家庭农场集群,近80%家庭农场都是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种子企业对接“订单”生产,订单面积达5万多亩。
完善了集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家庭农场集群有利于农业、水利、农开、国土等部门资金资源的整合投放、精准实施,便于农田水利、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目前,23个家庭农场集群建成的高标准农田9.7万亩,累计建设水泥道路71公里、防渗渠道44.5公里、泵站和排涝站8座、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1242座,有力提升了集群内土地产出率和抗御自然风险能力。
提高了集群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将多个农场的分散土地指标有效集中,统一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集中配套晒场、烘干、仓储、机库等生产附属设施,有效解决了家庭农场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难等问题。泗阳县城厢街道整合20个家庭农场用地指标,建设占地仅15亩的卜湖家庭农场服务中心,节约用地45亩,节约率达75%;宿城区屠园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采用农场集资、政府补贴的方式配套购置粮食烘干机,建设了水泥晒场,有效解决晒粮难的问题,既确保水稻及时安全收割,又可提前播种小麦近20天,实现每亩小麦增产100斤以上。
种田农场化、农场集群化、集群产业化、产业配套化、配套标准化,宿迁现代农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快速发展的光明大道!
纵深推进,打造现代农业的“宿迁样本”
自2015年下半年,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在全市范围推广实施,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省进行广泛推广。
面对成绩,宿迁的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没有止步不前。
2015年,市委、市政府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若干意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相关政策性意见,并从市级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重点扶持家庭农场集群建设。
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引导、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家庭农场集群内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配套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对建设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的,市财政按照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0%标准给予奖补;加大金融信贷保险支持力度,帮助家庭农场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组建市、县、乡三级农技专家团挂钩服务家庭农场集群,推广应用优新科技成果。目前,已累计整合各类资金9500多万元,对集群内农田水利基础进行了集中配套;已为家庭农场累计投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9173万元;共筛选35名农业专家与家庭农场集群挂钩,推广应用农业“三新”成果25项。
走进宿迁各家庭农场集群,令人欣喜的发展之变处处可见: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变身种粮大户;小麦和玉米从种到收,全程实现机械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里烘干机器忙不停;农场主拥抱互联网,本土农产品“触网升级”……
变化的背后,是现代农业在宿迁人发展理念中的内化,是宿迁人对生态、自然、发展的新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