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家庭农场:实现三个“标准化”与三个“新提升”
经过探索与实践,姜堰区以家庭农场为核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三个“标准化”、三个“新提升”。
实现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土地集中流转后有利于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桥头镇大杨村耕地已全部实现规模经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80%以上。
实现农作物种植标准化。发展家庭农场,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和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2015年,姜堰依托家庭农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实现了统一植保,新型有机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秸秆禁烧禁抛标准化。由于适度的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姜堰区家庭农场全面实现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不仅保护了大气环境,还增肥了地力。
农民收入得到提升。农民将耕地流转后,可获得相对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又可将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年纪稍长的还可以返聘至农场务农,增加工资性收入。
村集体收入得到提升。实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土地经过整理,给村集体带来新增耕地收益;村集体为家庭农场业主提供农机具存放、粮食烘干代储等为农服务,又可增加收入。
农场主收入得到提升。家庭农场由于规模种植,实行订单生产,实现良种良法,加上各自在农业经营的才能,收入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据测算,姜堰区家庭农场的亩均粮食产量较普通农户增产80-100公斤,场均效益18万元以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