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精准扶贫工作六坚持

来源: 时间:2016-05-24 点击数:

    (一)坚持建档立卡动态化。制定实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低收入农户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明确进度要求,以2015年12月31日为登记标准时点,组织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加快完成设备购置、人员配备、数据采集和更新等工作,2016年4月底前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加强后续监测,实现动态管理。整合利用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建立扶贫信息互联互通平台,供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查询,确保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公开、公正。抓紧做好年总收入低于150万元的经济一般村审核确认工作。
    (二)坚持挂钩结对制度化。继续推行机关部门与经济一般村挂钩、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把帮扶工作纳入机关绩效考核和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创新开展“双帮双促”专题教育实践活动,选派机关年轻干部或班子离岗领导干部到经济一般村挂职或任职,担任村“第一书记”,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兴办惠民实事,提升治理水平,不断增进党员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组织联建、村企共建,干部蹲点、党员挂钩”联建共建活动,全面落实经济一般村挂钩帮扶、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的政策措施。
    (三)坚持教育扶贫常态化。进一步完善现有教育资助政策,努力提高对低收入农户子女教育的资助标准,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农户子女学前教育政府资助力度,使低收入农户子女优先享受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推进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制定落实;加大残障学生特殊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的帮扶力度,确保特殊群体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辍学,都能接受中等职业以上教育。开展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烈军属“一对一”资助帮扶活动,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帮助提高低收入农户子女接受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做好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适用技能培训和经济一般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
    (四)坚持产业扶持特色化。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有发展条件的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完善扶持“龙头企业+基地+低收入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低收入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共建帮扶、发展生产,让低收入农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全面开展经济一般村扶贫开发,依托村域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村域产业特点,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新业态,有效拓展农业新功能。
    (五)坚持增收发展差异化。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尊重个性化需求,引导差异化发展,围绕生产生活最迫切的现实问题,量身定制就业增收帮扶保障办法。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构建共享共赢机制,对具备完全或相当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户,通过对接村级劳务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优先提供村庄保洁、物业管理、绿化管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实现就近就村就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等形式,免费为具备就业条件的特殊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给予自谋职业者优惠政策,提供形式多样的再就业机会和公益性岗位,增加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空间,通过自主创业,从根本上摆脱收入低下状态。积极培育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志愿者服务社团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利用社会力量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增收和脱贫致富。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类型,在积极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的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村村联合、村企共建等联建联购参股形式,引导经济一般村参与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发展标准厂房、商铺等物业增收项目,努力增加参股分红收益,加快建立村级增收长效机制。
    (六)坚持保障救助人性化。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优先为具备相当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解决就业增收难题。对于基本丧失劳动就业能力,因病因残致困的低收入农户,主要采取低保金救助、助残金发放、水电气、物价等生活补贴、医疗救助等政策性保障措施,通过政府帮助投保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家庭财产、人身意外伤害等险种,提高低收入家庭生产生活防灾抗灾能力,充分发挥扶贫减免、补贴政策的叠加效应,妥善解决特殊群体对生活、医疗、服务等基本保障需求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保障低收入农户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建立贫困家庭重特大疾病救助及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多措并举减轻特殊群体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