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开塘渠补植被涵养水土
“以前我们特别怕雨季,一有暴雨山洪就带着泥土顺流而下,导致游客减少、茶果减产,这几年通过植绿、增加蓄水塘遏制了水土流失现象,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旅游效益也增加了。”位于无锡军嶂山的龙寺生态园经理李晓亚昨天表示。2011年至2015年,该生态园由此减损增效60万元。
“无锡市属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再加上这几年台风、暴雨等恶劣增多,雨水冲刷下,一些植被少、蓄水池不足的山体更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还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滨湖区水利局人士说。水土保持越早开展,治理成本越小。该区2001年起率先把水土保持列入水利工作范畴。至去年,该区累计对马山、胡埭等丘陵山区的1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治理,治理率96.89%,居全市之首。
步入龙寺生态园,沿着水泥路往山上走,就看到12个高低不同、大大小小的池塘。李晓亚介绍,该园之前只有离山体1000多米远的地方有3个普通土塘,不利于茶果种植,且一旦山上有火灾发生,取水灭火也很麻烦。2011年起该园结合景观改造对1.0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治理。他们在山腰、山脚开塘筑坝,塘和塘之间有沟、渠连通,使水域面积由原先的1.3万平方米增至2万余平方米,短时间强降雨时蓄水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减少了泥沙流失。在林木稀疏处他们种植了杨梅等树木、开展植被恢复工程,绿化面积由原来的近600亩增加到近800亩,有效削弱了雨水冲刷力。“对园区100%治理完成后,下大雨时山上流下的雨水不再混浊了。”李晓亚说。现在,园区山体可一年减少流失泥沙85吨。若放任不理,预计10年后园区的蓄水库容会缩小50%左右。园区也减少了因频繁暴雨产生的溢洪导致茶果减产,游客减少等导致的损失,一年约10万元。
说话间,一名姓陆的游客打电话向李晓亚咨询入园采杨梅时间。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杨梅不大,但比别处的甜,而且夏天生态园内比较凉爽,我用温度计测过要比附近的马路上低二三度。”李晓亚介绍,水、植被的合理布局,再加上规范化种植,园内的茶林、果林产量分别比2011年前每亩约增产10公斤、100公斤。去年园内茶果收益比2011年增加约20万元,游客人数也约增加10%,达25万人次,门票收入约增加30万元。
“水土保持任重道远。”滨湖区水利局人士说。去年,在龙寺生态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滨湖区被确认为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单位的同时,该区又着手编制水土保持规划,至2030年要完成对近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