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洋硕士 扎根农村甘当“泥腿子”
一位北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去北上广当白领,却甘愿扎根农村当起了“泥腿子”,整日与村里的大爷大妈们一起下田劳作,甚至认了一位农妇当“干妈”。他就是现任仪征市新城镇团委书记、新城镇林果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新北花苑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文凯。
教育精英到农村却没半点高傲
提起陈文凯,不为别的,单他的教育背景就让不少人咋舌: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毕业,随后在北大哲学系完成硕士学业,后又奔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人文学院游学一年,精通英、德、法三语。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肯到农村来做一个小小的村官?首先问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而是陈文凯的父母。
陈文凯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农村,父母在农村待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北大研究生的儿子,还要回农村做村官?陈文凯的爸妈接受不了,但是他却铁了心要到农村,“当时也是连哄带骗,和我爸妈说暂时去农村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去读书。”就这样一位留学海外的北大精英来到了林果村。
教育经历让他有着一层精英色彩,但陈文凯自己在农村工作却没有半点“高傲”,反倒是格外谦卑,“我自己也是农村人,读了点书就不认识农村人了,不是看不起自己吗。”他也确实把林果村当做自己的家,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让村干部带着自己,骑着电动车绕着林果村走了一圈,用他的话讲,“自己的村子都不了解,还做什么村官。”走访过程中,为了让村民不感到唐突,陈文凯自己做了连心卡,通过一张卡来拉近距离,“其实就是一张名片,我要是随便闯到人家家里,气氛多尴尬啊,老百姓有话也不会跟你说。”
一场雷雨让他为大豆急了一晚上
正是在对林果村细致入微的了解中,才有了创业项目——林果凯源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定位绿化苗木的栽培,陈文凯并不是心血来潮,“你看,林果村的地理位置,就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现在仪征城市建设很快,对于绿化苗木的需求肯定不小,我们如果搞这样一个合作社,区位条件太好了。再者,苗木培育也是林果村的一项传统强势产业,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林果村花木场就已经远近闻名了,现在村里还有很多老花木艺人,谈起苗木培育头头是道。”
合作社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支持,但是有些老百姓却有点犹豫了,种惯了粮食,一下子要种花木,很多农民有点接受不了,陈文凯为此开了不知道多少场村民会议,对一些特殊群众,还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耐心解释,耐心说服。经过半年的筹备,2013年5月,合作社正式成立,占地186亩,吸引了150户村民参加,每年可为入社村民增收1000多元。
然而,苗木基地建成之后有两到三年的空当期,陈文凯瞄准林下土地做文章,带头开展林下套种大豆,以改良土壤肥力,实现土地空间最大效益。林下套种大豆方案确定之后,陈文凯刚组织人手将大豆播种下去,紧跟着当天晚上雷雨大作,有人打电话告诉他,大雨可能会把豆种冲刷出来。听着外面风声雨声,那一夜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辗转难眠,他也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一个种田人的艰辛与不易。
由于陈文凯能吃苦,干活都带头,以前不少还在犹豫的村民纷纷加入了合作社。截至2014年底,合作社绿化苗木基地面积扩大到296.2亩;2015年3月,合作社投资设立了仪征市林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陈文凯事业扎实推进的同时,他还收获了爱情,娶了一位当地姑娘成了当地的“姑爷”,今年5月份还有了儿子。陈文凯彻底在这里扎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