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十四万农户摘掉穷帽奔小康
日前,走进省定经济薄弱村淮安区茭陵乡邵葛村,依托集体鱼塘而建的天丰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和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正在全速推进,两个项目建成后将为村集体带来70万元的年产值。
近年来,淮安区实施精准扶贫,帮助14.3万户农户摘掉穷帽子,走上小康路。
光伏之策:一块面板照亮“脱贫路”
初夏季节,来到淮安区苏嘴镇一心村,98户农户家的屋顶上,1800多块太阳能面板熠熠发光。“装了这面板,不仅把自家电费省下来了,还能挣钱。”村民徐朝银脸上满是笑容。
一心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14年,村里把握扶贫机遇,争取到了全市唯一的获国家批准的太阳能集中发电项目,目前已与国家电网并网发电。一心村支部书记于洪军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发电功率为450千瓦,设计年限26年,年均发电量45万千瓦时。每度补助0.2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一心村增加收入10万元,所得收入主要用于村里“双增收”和村级公益事业。
近年来,淮安区抓住新能源政策契机,在经济薄弱村建起多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其中复兴镇渔滨村融高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已竣工;苏嘴镇北季村光伏项目年收益约15万元,收益的20%部分用于帮扶北季村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增收,其余用于基础建设和镇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电商之路:一根网线改变低收入农户生活
2015年,淘实惠、卖货郎等农村电商进军淮安市场。淮安区出台鼓励政策,推动“电商+扶贫”模式在各个扶贫村落地开花,打开了低收入农户进入市场的另一扇门。
在淮安区顺河镇顺西村“卖货郎”服务点,负责人时留戈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围着的村民不时地提要求:“帮我把土鸡蛋挂上去销了”“我要买种子,看看哪家价格低”。顺西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信息的闭塞让村民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体会不到电子商务的便捷。今年初,“卖货郎”苏北运营中心在该村设立服务点,利用自有配送渠道帮助农户把日用品、小家电、农资购进来,把土特产销出去。
“服务点具备了‘一院两超三站’的基本功能,‘一院’即庄稼医院,有1名兼职庄稼医生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宣传、推广等服务;‘两超’是日用消费品超市、农资超市,对日用消费品、农资实施连锁配送;‘三站’是电子商务服务站、物流服务站、金融服务站。”“卖货郎”苏北运营中心负责人杨建元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在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建起了服务站,上半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630余万元。
技术之本:一套机制切中致富命脉
淮安区流均镇水产养殖场里,双河村村民朱士华驾着小船捕捞草鱼:“客户一早下的订单,得赶紧送过去。”几年前,朱士华仅靠2亩农田维持生活,是有名的贫困户。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绿草荡水产品公司帮他无息垫资承包了18亩鱼池,购进了鱼苗、饵料,并派水产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他当年获得纯收入近4万元。如今,像他一样通过技术扶贫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全镇有50户。
淮安区在扶贫工作中,改“输血”为“造血”,将项目、产业送到贫困群体中,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改变了“喂一口、吃一口”的扶贫模式,助推贫困农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近年来,该区先后在崔周村实施了188亩稻虾养殖和大棚种植项目,每亩纯收益4000元以上。在吴码村建起了100亩早酥红梨产业园,不仅让贫困户获得每年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村集体和贫困户还可以每年获得分红。在茭陵村兴建10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集体每年可获利5万元,并解决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