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来源: 时间:2023-08-05 点击数:

    突出产业提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根本,是县域经济崛起的“脊梁”,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产业提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所突破。重点是:(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设施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通过“互联网+”创新现代农业新形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2)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盐化工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以“4+2”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3)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以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内生动力,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着力培育更多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推动全民创业,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彻底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短板。重点是:(1)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支持有实力民营企业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深入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更多的有志者投身创业大潮,最大限度激发民力、激活民资。(3)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者创办各类企业、非正规就业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健全扶持政策体系并全面落实各项农民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优化布局镇村体系,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优化布局新型镇村体系,努力探索形成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典型示范、适宜推广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重点是:(1)构建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尽快形成以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中等城市为骨干,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和一般镇为基础的协调分布、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结构。(2)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机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3)坚持“产城融合”原则。加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产业与城镇、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城镇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就业支撑。

推动均等共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

着力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重点是:(1)加快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同质化。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城镇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实现客运班车村村通;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同步实施,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2)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社会事业资源均衡化。(3)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基本养老制度,完善城乡医疗等保障制度,加快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化。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是关键。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解决经济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完善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1)不断简政放权。扩大县级自主权,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事项外,向县区下放审批权、管理权和执法权,给予县域经济最大自主发展空间。(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障机制,赋予农民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产权投融资平台,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扩大金融服务对乡镇和行政村的覆盖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4)改革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县域工业集群,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对于县域农业集群,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对于县域生态集群,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戚寿余 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克清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苏北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