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米"好吃难栽 锡山新联村引种成功
趁着天气晴朗,今年锡山区新引进大规模种植的特色农业作物——芡实,开始采摘上市。芡实是学名,这种生长于水中的作物,无锡民间称之为“鸡头米”,苏南地区以苏州种植为多,目前锡山区的这片芡实种植基地,是无锡面积最大的一片。
采摘不易,倒刺伤手寻常事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锡山新联村芡实种植基地时,工人正在忙着采摘芡实。芡实生长在水中,远远看去有点像睡莲,叶子呈墨绿色,就连花也像红色的荷花。只见工人拿着特制的刀具,划开叶子,戴着橡胶手套的手在浅水中一捞,一个大的芡实果就被“摘”下来了。
“这个少说也有500克重,看上去果实上头尖尖的,像鸡头,所以叫‘鸡头米’”,采摘工人张师傅说道,剥开后看上去有点像石榴果实,一粒粒的, 把颗粒打开,露出的白色米状东西才是芡实米;采摘芡实不容易,在水中来回走着,叶子下面都是倒刺,划破手臂是常事,所以要戴着手套,穿橡胶长靴子,“一棵 芡实就能结出15个‘鸡头’,我们在水里捞的都是‘财’”。
引进不易,一颗种子近20元
芡实种植大户陈国良告诉记者,前年秋天的一次苏州同里考察,让他看到了种植芡实这种特色农业的前景,“苏州和无锡地理环境很相似,芡实在苏州能 种植成功,为什么不可以在无锡种植呢?”后来调研市场后,他看中了锡山新联村的水环境和空气质量,适合种植芡实,在小面积试验种植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开始 大面积种植,有近200亩左右。
陈国良表示,无锡地区以前没有芡实种植成功经验可借鉴,在从浙江农科院引进种子后,还到苏州农科所学习芡实种植技术,并聘请了那里的技术员专门来做技术指导,“仅一颗小种子就要花费18.7元。”
种植不易,绝对不能碰农药
陈国良介绍,芡实要在清明前后开始育苗,6月2日种下去,8月上旬开始采摘,生长温度要求控制在26℃—34℃之间。
“芡实特别怕农药,尤其是除草剂”,陈国良提及,芡实一般作为中药种植,对生长的水质环境要求高,一碰农药芡实就会枯萎、逐渐死掉。如果一块田 里种植了芡实,那么周边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怕有污染;还有,芡实采摘时要控制在八成熟的时候采摘,采早了没有产量,采晚了药性弱;芡实采下来后2.5个 小时内必须剥离出果实,吹晾干后放到冷库存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也有锡山农民朋友种植芡实,但都没有成功的原因。”这个时候,他才一语道破天机。
剥取不易,还不能用机器碎
芡实除了难伺候外,还难剥。陈国良给记者演示了一下:先要剥掉皮露出壳,然后再剥下去,由专用的工具弄出里面白嫩的芡实米来,最后再吹晾干,“这个还不能使用机器,会打碎芡实颗粒,工人每人1小时只能剥500克左右,人工费要30元左右。”
利润可观 正常每亩4000元
“虽然引进芡实种植不容易,但种植的利润还是可观的”,陈国良说,现在一亩田的投入大约在4800—5000元左右,一般1亩田的净产量在30 公斤左右,如果批发,一级米可以卖到150元/500克,外面的大型超市包装精美,按袋装卖、以克计算,换算下来要230-280元/500克,“正常不 受灾,一亩田的利润可以有4000元。”
陈国良表示,已经和广东、福建的收购商定好芡实销售合同,这两天也有不少中医制药厂、制药公司前来洽谈收购业务。他告诉记者,等到种植经验成熟掌握了,他要在锡城市场开发礼盒包装的芡实,满足锡城市民的需要,“毕竟养生产品需求会大增,今后是个趋势。”
前景看好 明年将扩至400亩
新联村村委副书记汪洁告诉记者,陈国良是羊尖镇人,当初他来村里流转土地种植芡实的时候,村里曾有过短暂的犹豫。后来在参观了他的芡实种植“试 验田”后,考虑到这个在无锡是有特色的经济作物,村里还是和他签了3年的合同,地块由他挑选,村里在政策和后续服务上给予一定支持。
结果,陈国良让芡实在无锡引种成功,同时还吸纳了村里低收入劳动力来基地工作,用工约有30多人。“现在看来,芡实在锡山种植没有问题,产量也 不错,适宜进一步推广种植”,汪洁表示,今后村里将欢迎更多家庭参与类似芡实种植这种特色农业种植,明年准备把陈国良的基地扩大到400亩。厚桥街道相关 工作人员也表示,陈国良引种芡实成功是个好的开始,厚桥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江苏最美乡村”,这两年更是注重水质的保护,“有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