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唱响林业转型升级好声音
盛夏时节,走进涟水县保滩镇肖渡中心村,仿佛一个微缩版的美丽园林,广玉兰、香樟、桂花等绿意盎然,一派水清树绿,花香鸟鸣的和谐景象;在古淮河生态公园,人们漫步于这个“移步换景处处绿”的城市绿肺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惬意……
近年来,淮安市着力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林业产业升级版,林业发展不断释放着潜力和活力。淮安大地呈现出林业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活力迸发的喜人景象,一曲林业转型升级的好声音正在唱响。
“借绿生金”
林下经济让农民
“借绿生金”
在千方百计继续抓好植树造林的同时,我市加快林业转型发展,主攻林下经济建设,倡导绿色消费,林下经济正成为致富农民和生态淮安建设的新亮点。在典型示范、科学指导和政策扶持下,淮安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力推广林农、林经、林渔、林药、林牧等立体化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看到了“要想富、树下找门路”致富新希望。
涟水县申农草鸡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红专,利用古黄河夹堆绿树成荫、河水环绕的有利位置,散养了一万多只草鸡,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喂食饲料的成本,而且增强了鸡的适应性和活力。“成品鸡、鸡蛋全部被上海的大超市预订,鸡蛋每斤20元,草鸡一只100元,就这还不够卖。”陈红专不无骄傲地说。金湖县农民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养殖业,当地还建立了专业的经纪人队伍,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淮阴区吴城镇在冬枣树、梨树下套种大白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林下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江苏利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在涟水县黄营乡承包600亩土地种植薄皮山核桃,田里套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既不影响核桃树生长,农作物收益还可抵冲租地成本。“等5年后核桃树达到丰产期后,就可以搞林下养殖,真正让林地生金。”李林说。
“绿色福利”
城乡绿化让居民畅享
“绿色福利”
城乡绿化与每个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既希望安居乐业、增收致富,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岸美。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园林绿化等造林绿化建设,让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
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主打“绿色牌”,建立苗圃基地,让村里旧貌换新颜。在进村道路、主街两旁、农户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新栽植海棠、桑树、榆树、槐树、垂柳、女贞等各类绿化苗木。利用独特的田园景观、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瓦滩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据该村党总支书记刘泽春介绍,仅今年4月份就接待了30多个来自上海的团队。“我们计划在两年的时间里,把瓦滩打造成一个集乡村旅游、绿色采摘、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刘泽春自信满满地说。
如果说乡村绿化美了山乡、富了百姓,那么城市绿化则让市民畅享“绿生活”。近年来,淮安重点打造了大运河滨水空间、里运河文化长廊、古淮河风光带等生态相连的滨水绿地景观工程,建设了动物园、阳光湖、古淮河生态园等20多个组团相间的公园(游园)景观工程,实施了淮金路、迎宾大道、北京路月季大道等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绿地景观工程。每年的郁金香展、桃李风光赏花节、格桑印象等主题游园活动好戏连台,让淮安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到了绿色淮安的魅力。截至2015年底,主城区38块公园(游园)绿地被纳入永久性保护绿地,占主城区绿地面积约20%;市中心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平方米,相当于主城区每人拥有一间“绿色生态型卧室”。市中心城区绿地面积达到了5840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41%、37.86%和14平方米,基本形成了滨河景观通达、道路增绿添彩、公园显园透景、居住环境提升的整体景观效果。
“城市绿肺”
构建生态屏障打造
“城市绿肺”
7月1日起《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今后,擅自占用永久性绿地、毁坏绿地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赔偿损失,严重者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该条例将我市保护永久性绿地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完善,开启了我市“依法护绿”的新时代。
来到白马湖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今年刚栽植的北美红枫、日本早樱等优良园林树种长势良好。自2013年起,白马湖连续三年成为淮安市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白马湖森林公园内,2000亩红枫谷已蔚然成势,除了约14000株北美红枫外,还有桂花、水杉、香樟、女贞等90个品种20963株,通过多树种的打造,为森林公园铺就一幅彩色画卷。而在另一个以城市绿肺著称的景区——古淮河生态公园内,可谓四季皆风景,是市民休闲、观赏、锻炼的绝佳去处。
春有迎春花、桃花、梨花,将公园装扮的五彩斑斓;夏日里,参天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为人们带来阵阵清凉;秋天的公园则变成一个彩色的世界,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彩色的乌桕叶,秋风吹来沙沙作响;冬日里,香樟、松柏、石楠依旧常青,为冬天增添一抹亮色。
此外,南北过渡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环境,造就了淮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全市湿地总面积298.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9.7%。目前,我市有古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全市自然湿地受保护率达49.5%,江苏全省排名第三。
“一杨独大”
多品种栽植逐步改变
“一杨独大”
近年来,淮安市杨树进入成熟期以后结出的果实成熟时,外表附着大量棉絮状物质随风飘飞,从而引发五月飘“雪”的现象。杨树飘絮扰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市高度重视并采取系列措施,一方面选育“不飘絮”的雄性杨树进行栽种,另一方面在植树造林上更加注重树种的多样化,降低杨树的比率。
为治理杨树飘絮问题,市林业部门加强与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林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从南京林业大学引进南林3804、南林3412等不飞絮的杨树新品种雄性无性系,淘汰雌株,对于原有杨树采取间伐、抚育、更新措施减少杨树雌株。同时加大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发展适宜当地造林绿化的优质乡土树种,公路沿线和家前屋后、城乡结合部都在大力提倡栽植景观树、果树等树种。2016年全市规划新建绿色示范村42个,全部采用乡土和绿化树种,不栽一株杨树。
数据显示,2016年淮安春季造林面积20000亩,杨树造林面积不到4000亩,其中不飘絮的雄株1600亩,杨树占比20%左右。目前全市林木育苗面积62471亩,杨树育苗面积1879亩,仅占3%。从树种方面来讲,杨树不再一“杨”独大,银杏、香樟、红枫、石楠、女贞等树种已得到推广。以栽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多树种栽植正逐步向现实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