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港区发展银杏产业的对策建议
泰州是著名的银杏之乡。2008年区划调整后,随着胡庄镇及孔桥大部、大泗镇等重点银杏产区的划入,高港已经成为全市银杏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同时,泰州主要加工利用银杏的12家企业中,有7家在高港。因此,振兴银杏产业高港最具优势。为切实抓好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今年初,高港区组织课题组就银杏产业振兴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银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杏作为泰州传统的农业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低迷期,银杏果价格极低,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农产品之一。调研发现,银杏果价格低,主要因为严重产大于求。一直以来,国内市场对银杏果消费需求并不大,这缘于很多人认为银杏有毒、食用过多对身体有害。在2000年左右,银杏果价格达到80多元/公斤,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市场的消费驱动,而当时泰州地区的银杏果年产量仅为5000吨左右,如今已达到50000吨/年,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由此可见,推动银杏产业发展,重点在于调整银杏产业的发展方向,摆脱一味发展银杏挂果树的思维,多途径综合开发银杏资源。
二、振兴银杏产业的主要思路
围绕本地银杏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银杏产业供给侧改革,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布局、量质并举、统筹发展”原则,以“调结构、降产能、去库存、补短板”为目标,以文化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重视银杏文化的深度挖掘,强化银杏功能的宣传推介,加强银杏“四杏”(杏果、杏叶、杏木、杏林)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银杏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从复苏走向振兴。
三、主要工作措施
振兴银杏产业,特别是控制银杏产能,不光靠高港一地去努力,需要建立市、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建议提请市政府成立银杏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振兴银杏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和实施办法,设立银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银杏产业化发展。我区可发挥银杏产业振兴牵头引领作用,比照泰州市出台政策意见和扶持办法,在发展银杏加工企业、鼓励银杏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奖补。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措施到位的基础上,分三个阶段,重点实施“四个一”工程。
三个阶段,即银杏产业恢复启动期(2016年-2020年);银杏产业复苏成长期(2021年-2025年);银杏产业发展振兴期(2026年-2030年)。
银杏产业恢复启动期(第一个五年期)内重点实施“四项工程”:
1.建设银杏交易市场。规划建设银杏交易市场,作为泰州地区银杏果、银杏叶、银杏树以及银杏食品、银杏木工艺品的批发集散地。同时,根据泰州医药名城的发展定位,可划定区域设立中药材交易区,助推我区中药材产业做大培强。
2.建设科研培训基地。加强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林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建科研培训机构,开展银杏开发应用系统研究,重点突出:银杏果药食用价值和加工工艺研究,银杏果采收、外种皮生物利用技术研究,药用银杏叶采摘、烘干、提取工艺研究,银杏木采伐、加工工艺、工艺品保养研究等方面。
3.建设银杏种植示范区。在宣堡港边、沿古高路北侧区域,规划建设银杏种植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20000亩,其中药用银杏林10000亩、实生银杏林5000亩、挂果银杏林5000亩。
4.建设以银杏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金果路北侧、许庄至胡庄沿线,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发展银杏产品的精深加工,研发生产包括银杏果系列食品、银杏保健品、银杏叶提取物、杏木工艺品在内的各种银杏产品。
力争通过“三个阶段”、“四项工程”建设,将我区银杏果产量维持到1.5万吨左右,推进银杏果价格达到20元/公斤;发展药用银杏种植至40000亩,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积蓄银香木木材100万立方米以上,绿化用银杏大树达到2000万株;银杏产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银杏资源总价值突破300亿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