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调研
为推进兴化市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畜牧业转型升级进行调研。
一、畜牧业生产现状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现有人口158.16万人,总面积2393.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4万公顷。2015年农业产值164.30亿元,畜牧业产值26.23亿元,占15.96%。近年来,兴化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品牌做响、质量做优、链条做长、防疫做实、服务做好”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广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为推动全市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畜禽饲养总量稳步增长。截止2015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105万头,其中:存栏 37.5 万头,出栏 67.5万头;蛋禽栏存890万只,蛋品产量11万吨;肉禽出栏422万只;奶牛存栏5754头,牛奶1.4万吨;山羊存栏14.9万只,出栏 19.1万只。
二是产业调整和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近两年,兴化市畜牧业养殖中的小规模户在加速退出,产业素质、生产效率、畜禽生产率逐步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生猪规模比重为87.9%,;蛋禽比重为98%,;肉禽比重为97.3%,;奶牛比重为100%。生猪达省、市级规模场(大中型)286 户,规模比重达 69.1%;肉禽达省、市级规模场(大中型)47户,规模比重达33.2%;蛋禽达省、市级规模场(大中型)9898989户,规模比重达 95.6 %;奶牛规模养殖达省标的7户,比重为100%;羊达省、市级规模场(大中型)140户,规模比重达57.9%。
兴化畜牧业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转型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与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二、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让畜牧业在新常态下,顺应时代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目标。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法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规模化程度,提高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拉长产业链,增强肉、蛋、奶等畜产品供应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淘汰落后产能,做强产业。
第一,着力调整畜牧业结构。要大力调整养殖结构,以“肉蛋奶”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要遵循市场这个“导航灯”,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稳猪禽、限牛、扩羊,确保主要畜产品供给。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淘汰散养户,压缩小规模养殖比重,适当调减养殖面积,增加优质养殖场的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业,提高畜禽养殖的品质,使畜禽养殖量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要抓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和培育畜牧养殖生态产业产品,进一步满足市场对优质畜禽产品的需求。
第二,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关键是要大力推进绿色化生产,发展更优质、更营养、更安全的畜产品,重点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要下决心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优质畜产品品牌,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坚持立足特色,推进品牌化营销,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加工集群,做大做优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以品牌担保品质,让优价激励优质,打造具有特色、受消费者欢迎的畜产品品牌。
第三,着力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通过控饲料、减药、节水等措施,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的超过合理边界的投入降下来,减少这部分边际不经济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畜牧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实现扩大规模降成本,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实现节本增效。
三、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兴化市畜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畜牧业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开展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深入剖析我市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制定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同时,应将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畜牧业用地享受农业用地同等政策。
(二)转变发展方式,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一是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群和示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畜牧业生产网络。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养殖专业乡镇正确引导,优先发展。鼓励并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力度,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以质量和信誉抢占市场。鼓励企业采取“龙头联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对接,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实现养殖业真正的增产增收。
三是坚持科学养畜、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加大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蓄积池、中转池等,着力实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综合示范,推进畜牧业节能减排。加强基地和产品认证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
(四)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财政引导投资,重点用于良种良法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监测机构建设等。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通过创新和完善市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相互衔接、配套运行的工作机制,建成涉及畜禽品种全面、资金充足的畜牧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协调农业银行落实《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加大对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贷款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禽保险,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完善防疫和技术培训机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
进一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市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口蹄疫、牛布病、寄生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种草养畜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做好牲畜二维码标佩戴和畜禽养殖建档工作,实现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有效监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建立健全市、乡两级畜牧业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
(六)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对服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要给予奖励、补助,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城镇超市产销对接,将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应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加大初级市场的建设力度,重点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发挥市场对生产的拉动作用。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宽畜禽产品流通渠道。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1、养殖业存在跟风现象。部分养殖户一般是看什么挣钱就养什么。缺乏技术能力和科学判断,往往会出现亏损,且短期内就弃养现象。
2、动物疫病问题。由于养殖方式相对粗放,养殖条件粗糙,动物防疫条件不规范,免疫主体意识淡薄,防疫档案不健全,免疫记录不规范,往往造成免疫密度不高,免疫效果不理想。
3、养殖污染问题。养殖污染是发展畜牧业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危害。目前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一些养猪、养鸭密集地区,对河道和农民居住环境形成污染。虽然近几年已采取了某些措施,如采用粪便干湿分离,沼气池处理等方法,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4、技术落后。一是养殖户文化素质较低,饲养、防疫等技术较差,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二是规模化养殖能力不足,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自繁自养程度低,种畜和仔禽的大量调入,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动物疫病控制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农民缺少资金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防控体系、诊断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全面到位。
5、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6、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市的畜牧业发展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肉类加工比重低,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