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 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 时间:2016-09-09 点击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时节,在沭阳县胡集镇华长村,近300亩的莲藕基地,莲荷涌动,白鹭成群,蝶舞翩飞,万朵莲花一派生机盎然。

  华明军是华长村一名普通农民,过去一直靠自家几亩洼地种植水稻过日子,土地效益很低。听说镇政府近年大力扶持莲藕种植产业,经过一番技术学习后,他种植莲藕297亩,并实施藕下养殖。眼下,莲藕丰收在望,每亩可卖到五六千元,再加上养殖的收入,今年纯收入有望超过20余万元。

  走进胡集镇这个集生产、销售、观光于一体的“藕海”,随处都可感受到莲藕种植给该镇带来的新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在哪里?往哪个方向发展更具经济效益?胡集镇党委书记朱冰认为,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托华长村、胡西村等低洼地久水田的地理优势,发展特种种植养殖,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今年以来,该镇塑料颗粒加工企业率先转型,现已有3家企业实现“工转农”。随着愈来愈多生态农业项目落地胡集,久违的“白鹭回归”景象再现田野。

  华长村地处僻远,是远近有名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3100多口人,2400多亩耕地,只有两条5公里长的水泥路,没基础,没项目,没收入,贫困成了该村的代名词。2011年以来,该村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走高效特色农业之路,鸡米、辣根、莲藕、水蛭等项目纷纷落户,特色农业让这里的土地里长出“金子”。当地的能人见此纷纷回乡创业,让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迈得更快。

  胡集村42岁的女老板刘爱萍,先后在浙江、苏州等地打过工,今年初,经过实地考察,她和丈夫毅然决定,与华长村签订317亩土地流转合同,投资240多万元种植鸡米。

  鸡米,又叫芡实,属水生植物,类似荷叶,不仅可食用,而且药物价值也很高,被称为“水中人参”。它的新鲜价格每斤在100元左右,干燥后的价格在160-180元左右,亩产100—120斤,亩收入1.2万元左右,是传统稻、麦收入的3倍之多。而且,鸡米收获后,还可以套种大蒜、香菜、蚕豆、菠菜等过寒菜,形成一条蔬菜产业链,同时还可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

  近年来,胡集镇牢牢把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并通过加强农业招商引资与土地规模流转的有机结合,鼓励本镇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分别在胡南、胡西等村建立了生态莲藕、鸡米、龙虾养殖基地,彻底改变当地农作模式,从单一的农户种植转变成大面积土地流转基地种植,由过去的几十亩扩大到现在的1万多亩,并形成辐射带动全镇3000多农户参与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链,促进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胡西、德胜、华集、华光、胡东等村流转土地4000多亩,相继搞起了鸡米、花卉苗木、泥鳅、蚂蝗、火鸡养殖等种植养殖业。华光村返乡创业人员单亚师等人合伙投资200万元创建水蛭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120亩,建有成品养殖池、幼苗精养池、蓄水池等共计7000多平方米,可养殖水蛭600万条,鲜水蛭售价每公斤150元左右,干水蛭每公斤售价1500元以上,年产值1200多万元,市场前景广阔,供不应求。

  华长村共产党员华成和,于2015年和华长村签订了100亩承包地种植辣根(又名西洋葵、山葵萝卜),其根部可以加工成特殊的调味品,具有杀菌消毒功效,已逐步成为东南亚、欧美等地餐桌上与盐、醋、酱油同等地位的调料,亩产量在3000—4000斤左右,亩收入可达2500多元,产品全部销往欧洲各国。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和村里签订了260亩辣根种植合同,可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华长村大户能人华明军、黄二成承包村里295亩水面,种植紫簪藕,属绿色食品,香、脆可口,比一般藕产量高,市场供不应求,去年获利达100多万元。

  谈及今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胡集镇党委书记朱冰表示,胡集镇从2014年宿迁市开展“五新大讨论”起,就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农业高效发展新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新发展”作为重要课题,特别是去年市委主要领导到胡集调研指导工作后,积极拓宽思路,思想进一步解放,从过去“稻麦”两季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

  当下,胡集镇正通过华长“水八仙”项目带动,计划在全镇范围内,以五斗渠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为中心,流转土地近万亩,通过示范引导和政策推动,大力发展“水八仙”种植,推动全镇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带动更多低收入户增收致富。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