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芋葱葱 菌菇水芹 花香茶浓配肥蟹——论金坛一镇一品

来源: 时间:2023-08-05 点击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促进一个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金坛区有7个乡镇,近年来,各镇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一镇一品”已经颇具代表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调研,现在来谈谈我对金城镇和直溪镇的“品”开展调查研究的结果:

    一、金城镇 

    小香葱是餐饮食品的调味品,小香葱能种出“大名堂”,在金城镇农民手上变为奇迹。在家前屋后自留地上种点葱蒜,方便烧菜,一直持续多年,然当作发家致富规模种植只有10多年,主要集中在金城镇管庄、前庄、联丰、庄城等地。目前小葱种植得到较快发展,逐步成为该镇农业特色产业,香葱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特别是老弱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一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地产小香葱的天然优势

    截止到目前,金城镇共有小葱种植农户1598户,从业人员3020人,从事贩销经纪人30余人。种植香葱分露天和大棚两种,一年种植两茬,分春秋季,生长期约60天左右,目前有种植面积3635亩,其中大棚面积1410亩。平均亩产11000公斤,年产量约4万吨,实现总产值1.1亿元,亩均效益2万元以上,从业人员人均增收3万余元。金坛种植小香葱从满足自家需求,到适应市场自觉的特色小产业,从产业投入、要素供给、技术要求、市场格局形成来看,具有特定优势。

    (1)气候资源是基础。金坛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地区,雨水充足,日照充沛,全年无霜期达250天左右,金城镇特别是白塔地区大部分村是小粉土土壤,土质细软,利于小香葱生长,加之是河网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灌排方便,为小香葱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产销市场早定格。金坛距全国性凌家塘农产副产品批发市场只有30公里,地产香葱香绿味浓、口味纯正,是杭、苏、粤帮等菜系的绝佳调味品。常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等地客商每天都来拉货,还有部分山东、安徽客商也提前订货拉货。特别是金坛有一支30余人农民经纪人队伍活跃在常州凌家塘批发市场,市场大,销售量大,交通便捷,拉货方便,价格合理,每天都有十几辆车拉货,有时一天拉两趟,50%的小香葱销售该市场,从来不压货,成为流入凌家塘市场最大货源地,现在农民种植的小葱不愁销路,并且是上门收购,卖葱不出村。

    (3)管庄香葱声名在外。管庄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小葱,该村农民靠种小香葱致了富,中央电视台“金土地”专栏和“致富经”专栏对管庄小香葱生产曾经作了详细报道,使管庄小香葱生产知名度越来越高。为后来的小葱生产和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管庄村的引领带动下,金城镇小葱面积逐年增加。

    (4)栽培成本低廉。小葱生产销售成本低,其流程是栽葱—管理—起葱—整理—出售,使用劳力工作量最大的是捡葱,而这项工作是“手法活”,谁都会干,无需任何技术,在香葱专业村出售旺季,无论是老人、妇女、还是文盲、残疾人齐上阵,让农民在短期内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制约小香葱产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水平的提高,消费食品小香葱拥有市场,香葱不仅用到一般烧菜,也成为大娘水饺、名贵食品、大学食堂、高档压缩食品的烹调必需品,市场供不应求,前景诱人,但受到云、闽、桂等外地葱的冲击。

    (1)种植规模偏小。小葱种植主要以农户家庭为主,主要在部分承包地、自留地为主,大多数在1-2亩地,最多也就5-6亩,由于季节原因,春葱收购价稳定在1元/斤,秋冬在2.4-2.5元/斤,由于捡葱质量要求高,耗时大,每人每天只能捡出70-80斤,制约了小香葱的种植规模。调查显示,专业村种植香葱,户均也就仅2.3亩。

    (2)生产水平低下。因种植面积小,还受到人手、土地“金贵”的制约,大多数的农户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原始“靠天”种植方式上,标准化、生态化、基地化生产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我们调查了一家大户,今年4亩多田,实现香葱收入8万多元,还有2亩多大棚葱估计还能增收4万元,全年能实现辛苦增收12万元。辛苦特别是销售旺季,捡葱人工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劳动效率差,严重制约了其生产经营水平。

    (3)产业层次不高。小葱的种植以“小、散”产品为主,仍以初级种植为主,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还处于探索阶段。香葱种植的无公害生产、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地膜覆盖等技术尚未普遍接受采用,极大地制约了香葱的品质和产量,且品牌意识较弱、营销手段单一,管庄村曾注册“塔湖”牌香葱,现在市场也无声无息,市场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三)种强做精香葱产业的对策建议

    瞄准市场,深耕香葱产业,既没有太大的市场风险,更无需太大投入,极大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小葱专业村,扶持种植大户,培育专业合作社,提升香葱种植技术,拉长产业链,确保小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香葱产业基地建设。适应加快土地流转,建设成片连线产业基地,建设香葱种植示范园、专业示范村、建设香葱基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管理手段进行改造,大力发展生态香葱、特色香葱,有序推进种植园区各项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

    (2)加紧香葱龙头实体建设。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真正实体化运作,创建香葱品牌,提高技术服务,加大对推广香葱无公害种植技术。

    (3)加大香葱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实施“规模强葱”、“质量立葱”、“科技兴葱”、“品牌引领”战略。加强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对农技员以及部分香葱种植大户进行种植培训,就新品种、新技术等进行推广。确立以发展香葱产业村户,倡导鼓励土地流转,培育种殖大户,打造“一村一品”,创新栽葱技术,推广无公害和香葱轮作技术,研发香葱品种,提升香葱品质。

    二、直溪镇

    直溪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大红香芋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红香芋产业发展,对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香芋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坚持合作社带动。金坛建昌红香芋种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独特的土壤、品种及栽培方式,红香芋表皮微红,蒸煮后醇香、质硬、爽口,富含17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是典型的保健类食品,明朝时期作为贡品进贡。近些年来深得国内许多城乡居民的喜爱,成为各大酒店饭馆的绿色食品新选择、市民饭桌上的新宠,同时它也是走亲访友的新选择,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但一直以来销售渠道并不畅通,价格处于低位,导致当地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把建昌红香芋的特色做优做强做大,2008年5月,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镇机电站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蔡敖粉,以建昌下蔡村为红香芋生产基地,组织周边村组的几十个农户,成立了金坛市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一班人团结合作,务实创新,奋力开拓,使金坛建昌红香芋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农户和合作社的效益同步增加。

    目前,直溪镇有红香芋合作社4个,种植面积5000多亩,发展合作社社员300多户,年产量6000多吨,年销售额达4500多万元,农户种植效益平均每亩达6000元以上,有力助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推广订单农业模式。过去红香芋经纪人与种植户之间开展合作凭口头协议的占80%,使用简单协议、自制合同的约占20%,且合同不规范、价格不稳定。为此,工商部门广泛收集各类种植购销合同文本,征求种植户意见,指导该社与种植户户签订《金坛昌芋红香芋购销合同》280份,通过订单合同把农民纳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之中。建立完善合同帮扶“四到户”长效机制,即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到户、合同订单备案建档到户、合同双方诚信到户、合同争议调解到户。同时把“最低保护价”等各项政策规定和保护措施落实到合同条款中,广大农民只管种,不愁销,增强了农民的种植信心。

    (3)实施产业化经营。随着红香芋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在“自愿、互利、合作”的原则基础上,直溪镇组建了4家红香芋专业合作社。为发挥合作社在市场和农户之间的交流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生产,扩大销售,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拿出年收入的10%-15%,用于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和二次分配,有效促进了红香芋产业发展。

    (4)加大技术创新。合作社加大投入,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土壤研究所、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开展红香芋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使红香芋的传统栽培技术得到改进,显著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随着外来芋种的引入,使红香芋种苗出现了被异化的危机,为抢救纯正的建昌红香芋种苗,金坛市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姻,开辟了红香芋的试验小基地,合作研发红香芋脱毒苗种苗试管细胞快速繁育技术和科技培植生产流程。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年产优质红香芋种子5万公斤的基地,实现了红香芋品种改良的全覆盖。红香芋常规露地栽培,产量低,上市晚。2011年,红香芋地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试验取得成功。地膜覆盖栽培的红香芋在8月中旬采收,到9月上旬露地栽培的红香芋开始上市前结束采收,比常规露地种植提早了20多天上市,每亩提高产量500公斤,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给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5)推进品牌建设。直溪镇在红香芋产业发展上,十分注重红香芋质量品牌的打造及运作。一方面坚持以质量树品牌,积极探索红香芋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了300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完善了“红香芋生产技术规程”等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确保了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坚持宣传促品牌,积极参加各类规模的农展会,有效提升了红香芋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昌红香芋通过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先后被评为常州市名特优农产品、江苏省名优农产品,连续多年在全国各省、市农展会上获得“消费者最佳满意奖”和“农产品畅销奖”,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6)加大产品开发。为了进一步挖掘建昌红香芋的效益潜力,走产学联道路,提升红香芋的附加值,突破红香芋的季节性,为消费者常年提供优质的健康绿色食品,2013年,合作社已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开发芋粉系列方便食品深加工,研制生产了芝麻核桃红香芋粉、茯苓红枣红香芋粉、百合杏仁红香芋粉、燕麦南瓜红香芋粉等系列产品,提高了红香芋的附加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偏小。由于红香芋种植要求每年轮作换,真正符合红香芋种植土壤要求的地域不大,种植面积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红香芋生产用工量偏大,随着近年来人工工资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生产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红香芋种植规模难以有较大扩展。

    (2)种质资源提纯复壮跟不上发展需要。虽然在红香芋栽培上作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科技服务力量薄弱,缺乏系统研究和有针对性技术攻关,如在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还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存在单产低、规格产品率不高等问题。

    (3)缺少龙头带动。当前,直溪镇红香芋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和品牌建设不够。

    (4)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组织形式也尚未真正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户的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够,增收路径比较窄。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是成在盲目性,给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5)产品开发有待提高。近几年,虽然通过技术合作,开发了部分深加工产品,但总体而言,绝大部分红香芋销售只是对初级产品简单包装后进行销售,在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以及产品开发滞后,远不能满足现代消费和市场的需求,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

    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提高红香芋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增加 投入,扩大规模;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农户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前提,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的红香芋品牌;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把红香芋产业与外向型农业有机结合,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编制红香芋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对红香芋产业布局、企业建设、品牌打造、产品研发、市场销售、质量安全、行业管理等,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现代红香芋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红香芋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强化技术创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加大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战略合作,组建红香芋技术攻关协作小组,针对红香芋的栽培、储藏保鲜、产品加工等进行专题攻关。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在红香芋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3)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组建镇红香芋专业合作社联社,探索“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农超对接”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专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理念,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对于红香芋轮作换茬用地统筹安排,合理周转,使之适合红香芋周年化生产的需求。强化各项服务,营造红香芋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开辟网上市场,加大网络销售力度。

    (4)加快品牌整合。目前红香芋有“健倡”、“昌玉”、“吉神玉”等商标,品牌多而杂、小而散,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以强化差异和特色为重点,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加大红香芋统一品牌的宣传和促销,扩大品牌知名度,树立产品和品牌形象,增强竞争优势。品牌整合过程中,强化政府引导,帮助经营主体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方式,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提高市场信誉度,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准确定位生产规模、产品价格与销售流通渠道,努力做大做强红香芋产业。

    (5)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红香芋基地建设土地流转政策以及龙头企业、合作社用地、用电、税收、检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考虑安排项目申报和实施,对新发展的红香芋面积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对规模红香芋生产基地给予适当的配套设施补助;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红香芋产品的储藏保鲜、加工及产品开发、品种优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扶持,推动红香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金城镇香葱、直溪镇红香芋,金坛还有很多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薛埠地处茅山东麓,茶叶种植是该镇的传统、特色农业,茶叶产业是该镇农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也是该镇农民增收和解决富余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金坛99%以上的茶叶都是来自这里;儒林镇的长荡湖又名洮湖,总面积13万亩,为江苏省十大淡水湖之一。独特的自然禀赋盛产品质独特的长荡湖大闸蟹,成就金坛独特的地理物产;朱林镇无节水芹不仅是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而且成为常州市特色农产品中的一朵奇葩,小水芹做出了大文章;金坛东南部风水宝地的尧塘,持续经历了30多年花木产业发展,尧塘花木名声在外,被冠以“花木之乡”美称,最近又荣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金字招牌。

    借着撤市并区的东风,全区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各镇村也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农业经济是各镇的发展根本,各镇各品,各不相同,但是很多都处在成长期,有些还遇到了瓶颈,建议各镇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全力推动金坛区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