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关于金坛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
为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常州开展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金坛作为常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7月撤市并区),常州市大力实施常金一体化,支持金坛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金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特色,为全省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一、金坛区产城融合的必要性
产城融合的实质是制造业集聚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协同发展,要求城市化与产业化有对应的匹配度,具有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5大特征。当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宜居生活需求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金坛以重点开发区为突破口走产城融合之路已成必然选择。
一是开发区与老城区服务业发展互有融合需求。金坛作为五线城市,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开发区与城关镇(老城区)相对分离,导致开发区内产业发展不能及时获得城市服务业的有力支撑,主要支柱产业长期徘徊于“低价值增长”的漩涡中,产业发展的红利也难以惠及老城区。因此,两者融合发展需求强烈。
二是新城区发展要求实现产城融合。2013年,金坛市提出了东扩南移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老城区功能更新改造,大力发展滨湖新城,或者与金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对接,或者就是向周边城市进行服务功能辐射。考虑到周边宜兴、丹阳发展领先于金坛,因此城市功能区和重点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三是宜居生态环境倒逼产城布局调整。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布局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外围环境和居民享有的生态质量。受发展阶段的影响,金坛部分区域化工区和居住区交叉重叠,降低了居住质量。优化调整重点开发区和城市功能区布局,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对金坛改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
二、金坛产城融合的现实基础及问题
(一)现实基础
金坛区位于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交界处,是太湖西部苏南地区的地理中心,全区行政区域面积976.7平方公里,辖金城、薛埠、直溪、朱林、指前、儒林6个镇,东城、西城、尧塘3个街道,现有98个村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2016年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7.36亿元。对外开放程度持稳,三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12.25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0.26亿美元。居民收入持续提升,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2元。
1、重点开发区概况
近年来,金坛区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产业载体建设,基本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各镇工业集中区相配套”的重点开发格局。按照层级属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省级开发区,即金坛经济开发区,开发范围达到78平方公里,已建成28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全市50%以上,正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另一类是乡镇工业集中区,包括金城镇工业园区(正在申报省级开发区)、金东工业园、金西工业园、直溪工业园区、儒林工业园区、指前港园区,近五年来净增工业承载面积13.5万亩,累计建成工业园区面积达36.26平方公里,这些重点开发区是产城融合的基础。
2、重点功能区概况
金坛区城市功能区以老城区为基础,实施东扩南移,一方面向东部开发区延伸,一方面向南部发展,依托钱资湖打造滨湖新城。目前,以老城区、滨湖新城、开发区一部分组成的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1.3万人,近年来每年城区维护建设资金均在6亿元左右。随着八佰伴、吾悦广场、碧桂园等各类商业品牌进入金坛,主城区的商贸流通、高档住宅、专业市场、金融服务发展迅猛。除主城区外,金坛区依托茅山、长荡湖山水资源,建设宜居宜乐宜游的茅山旅游度假区和长荡湖旅游度假区。
(二)存在问题
金坛产城融合具有一定基础,部分地区已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初步形态,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老城区配套较好但辐射能力差
近年来,全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但主要集聚在老城区,80%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70%以上的优质中小学、所有二级医院集中在老城区及周边,而老城区总面积5.77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导致交通压力巨大;老城区距离开发区、各镇(除城关镇)工业园区较远,公共服务辐射能力差,同时金融、商务、会展、中介等功能欠缺。例如老城区金融业务以存贷款和结算居多,融资租赁、出口信用保险、等新兴业态发展比较缓慢,难以满足重点开发区发展涉外经济的需求;缺乏专业中介机构,比如大中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几乎没有,难以满足重点开发区商务活动的需求。总的来看,老城区和重点开发区之间的功能整合没有实质性发生。
2、滨湖新城城镇化快于产业化
近年来,滨湖新城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道路框架全部拉开,规划的居住空间大,但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一是大型商贸、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健康养老等城市服务业发展较慢,而这些业态就业人口吸纳能力强,人口不容易向新城区转移;二是近年来,金坛以外来人口增长为主的态势有所减缓,常年常住人口维持在55万人左右,新城区大部分是周边乡镇人口拆迁进入,高素质人才比例低;三是随着金坛大拆迁大建设,滨湖新城城市化人口不断增加,大型住宅小区不断出现,但老城区公共资源向新城区转移较慢,公共服务设施新建较慢。例如,学校整体布局不合理,老城区学校班额量趋于饱和,但滨湖新城大型社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学校配套工程迟迟没有启动,而周边乡镇200人以下学生规模的学校比较多,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
3、部分区域工业化快于城镇化
开发区尤其是各镇工业园区发展都是产业先行,但产业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再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吸引人口、增加财富的效应有待增强。同时,公共服务配套能力不强。虽然金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但工业园区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能力不足,生活及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不强,部分园区与周边城镇建设脱节,缺乏基本的居住和服务配套,对产城融合影响较大,今年金坛城镇化率仅达到49.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土地城市化超前人口城市化
近年来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速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速的2倍左右,2014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200多公顷。建设用地向外蔓延扩张,人口却未随之转移,约40%的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滨湖新城,部分园区、城镇开发强度较高、人口密度较低。城镇建设用地开发粗放,全区开发强度达到25.8%。
三、促进金坛产城融合的基本思路
继续坚持“常金一体、东扩南移”发展战略,以强化产城融合为导向,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标杆,全力以赴打造“一城一区一山一水”四大板块,着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特色,努力将金坛建设成为全国精致休闲山水田园幸福城市、长三角地区先进智造后发基地、苏南城乡统筹发展创新示范区。
(一)完善优化总体布局,构建产城融合空间体系
根据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空间开发原则,构建以中心城区、镇、村庄为主体的城乡空间结构。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分别形成城市活力横向发展轴、城市空间形象发展轴,构成“一横一纵”空间格局,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一城一区一山一水”四大板块。
“一城”即以滨湖新城的打造为引领、以老城区改造提升为支撑,成为全市城市形象和魅力的重要展示区。
“一区”即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镇工业集中区相配套,作为工业经济主要发展平台,成为全市产业集中、人口集聚的重要发展区。
“一山”即全面启动茅山旅游开发,形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山地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一水”即以长荡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建成承载高端旅游、特色湖荡休闲基地。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活力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光伏新能源、化工及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运用信息技术、低碳环保技术、精益制造等先进技术,向高端环节升级、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实力;以众泰汽车为核心,推动单体优势向整体优势转化,推动汽车及关键零配件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开发区创建国家级,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加大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开发力度,启动钱资河景观风光带建设,争创省级高新区。利用金城科技产业园地理位置和空间优势,做大做强港口物流、新型材料等产业,创成省级经开区。推动儒林、朱林、直溪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设立金东、金西、金沙现代产业园,完善薛埠、指前工业集中区功能配套。
建设现代服务业新高地。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逐步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商贸业为主导,以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专业服务业为支撑、以物流业为新增长点的3+2+1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突出发展生活型、消费性服务业,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空间载体,建设一批以休闲旅游、商贸商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增值增效”为原则,深度挖掘全区地方特色产品价值,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电商、冷链物流等“接二连三”的新业态,努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吸引各方资本向农业园区投入,各种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各类企业向农业园区集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转变,形成“四区八园”现代农业布局。组建国有农业产业集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度挖掘丘陵、湖泊、圩区等特色农业资源,发挥农业资源、战略新兴产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高效联动,统筹推进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生物农业、光伏农业综合利用开发,形成苏南高效农业多功能开发示范功能。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城融合支撑能力
健全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加强沿江城际铁路、镇宣铁路站场建设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布局研究,推进常金市郊铁路的选址和建设,推进市内交通改造工程。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供水能力,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建立以雨污分流为主的城镇污水系统。实施龙山水利枢纽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加快管道天然气全覆盖步伐,推进城市道路、城市节点和城市公园的亮化工程。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保障,结合金坛盐矿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储油储气库建设,打造苏南地区储油储气基地,开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建设,探索压气蓄能电站建设。立足光伏产业基础,打造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三大工程,及低风速发电项目等新能源应用工程。
提升城镇信息化水平,推动“智慧金坛”建设,在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加强信息化应用,加快建设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将“数字城管”平台升级为“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农村、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村信息终端普及率。整合城市公交、城乡客运以及镇村公交,建立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四)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发挥产城融合集聚带动效应
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推动城镇差异化发展。
实施老城区功能提升工程,围绕交通枢纽、老城中心,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实现商务商业休闲功能的集中,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
加快滨湖新城建设步伐,提升滨湖新城的承载、配套和集聚功能。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南移,高起点规划建设吾悦广场、碧桂园高端商住、晨风国际培训中心、红星美凯龙家居、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三大中心”等一批商业项目,提升滨湖新城的承载功能;加快推进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人民医院及血站迁建、市二院与城东医院移址新建等一批功能项目,提升滨湖新城的配套功能;加快钱资湖景观化改造和下塘河新城段风光带建设,提升滨湖新城的景观环境。加快城市项目招商,为滨湖新城持续开发提供动力。
推动薛埠茅山旅游度假区副城发展,在茅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全面启动茅山旅游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引进,早日把茅山打造成长三角最具人气的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依托特色资源禀赋,进一步明确重点镇、一般镇的发展定位与产业特色,以“小城市”建设理念提高薛埠镇、儒林镇等重点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朱林、直溪、指前镇等一般镇加快发展,加强人口与城镇互动,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围绕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有农游产业特色的“四美一有”标准,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遗存等基础条件,与三星级康居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重要旅游景区相结合,形成一批彰显宜业、宜居、宜游特色美丽乡村。完善村域道路,推进乡村“风情农路”建设,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加快推进供水、供气、电力、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加快产城融合进程中优化人居环境
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升级、鼓励资源节约、减少污染排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强化环保、水资源、土地利用硬约束监督管理,加强能源、环保准入管理。稳步推进“绿色细胞”和“生态文明细胞”工程,落实《金坛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推进水、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对现有园区和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推动市、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园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动重点减排工程的实施,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及管网配套覆盖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加大河道水环境整治。强化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开展长荡湖“退田还湖”工程,钱资荡生态清淤工程。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和遗弃污染场地调研和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开展废气、扬尘等各类污染物综合治理,确保PM2.5浓度下降比例完成省市考核目标。
完善公共服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二级医院综合能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治能力,系统推进健康产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推进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建设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实现乡镇农民健身工程100%全覆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创新医养融合模式。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