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1号文件40条硬任务发力乡村振兴
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农业信息化率达65%,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百兆光纤宽带入户等实现全覆盖……3月18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即2019年省委1号文件新闻发布会在南京召开。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介绍,省委1号文件立足今明两年,对标对表,在现代农业建设、乡村产业、农村改革、社会治理等九个方面列出了40条任务、36项硬指标,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高质量,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小康在江苏乡村大地如期实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到2020年,江苏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仍在农村、焦点仍在农业、难点仍在农民。”杨时云说,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要求,必须全力实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聚焦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重点片区,探索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确保6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12个重点帮扶县(区)全部退出。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省年收入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已累计脱贫199.4万,新增和返贫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
为了推动“三农”发展,今明两年我省还将在优秀干部配备、发展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向“三农”倾斜。“推进产业振兴才是乡村振兴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杨时云说,只有产业兴,才能百业兴,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向乡村产业延伸转变,成为今明两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杨时云介绍,我省将培育壮大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种足种好3200万亩以上的水稻,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生产。因地制宜扩大绿色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现代种业等高效特色农产品规模,推进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实施开放型农业提升行动,加快部省级开放型农业“两区”建设,引导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发展,拓展国际市场,扩大产业规模。
同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将绿色发展打造成为江苏农业的最大特色。通过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扩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推进绿色畜牧业、生态渔业生产,引导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实施“农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农业+加工业”“农业+文旅休闲”“农业+电商”“农业+服务业”等,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实施“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大力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推进乡村创新创业,支持发展手工业、家庭工厂、手工作坊等特色乡土产业。
此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另一重点任务,我省还将全面推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提升村容村貌、村庄规划设计水平、传统村落保护水平、建设和管护水平等,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所有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并建成6000个“美丽宜居村庄”、30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